清明的风裹着槐花香飘进窗户时,母亲正坐在沙发上叠纸钱——她念叨了半个月,要去御泉陵园给父亲烧点纸。最近后台总有读者问“郑州御泉陵园开放吗”,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,藏着太多像我母亲这样的牵挂:怕进不去,怕没法完成心愿,怕那些没说出口的话再没机会讲。今天就顺着这份牵挂,跟大家聊聊御泉陵园的近况。
御泉陵园目前是正常开放的,没有特殊情况不会闭园。不过跟几年前比,现在多了点“贴心的小安排”——周末或清明、中元这样的高峰时段,建议提前通过“郑州御泉陵园”公众号预约,避免现场排队;如果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残疾人,提前打服务电话,工作人员会在入口处等着接应。上回陪母亲去,碰到个拄拐杖的大爷,工作人员推着轮椅把他送到墓碑前,还帮着把他带的水果摆整齐,大爷抹着眼睛说:“这趟没白来,没让我家老婆子等着急。”
说到开放,其实大家更在意的是“开放后的温度”。服务台的玻璃柜里摆着免费的矿泉水、急救包,还有出借的轮椅和雨伞——怕有人忘了带水渴得慌,怕有人突然头晕站不稳,怕突然下雨浇湿了刚买的鲜花。代祭服务是最近几年最暖的“小心意”:邻居张姐在深圳工作,去年清明没法回来,就拜托工作人员买了束白菊,拍了段视频发过去,她说:“看到视频里的墓碑干干净净,我就像自己去了一样。”还有“鲜花换纸钱”的活动,用一张纸钱换一束包装好的百合,不少人说:“这样既环保,又能让亲人的墓碑前多些生机。”
开放不是“随便进”,有些“小规矩”是为了让大家更安心。比如不能带易燃的香烛和鞭炮,陵园里有专门的焚烧炉,就在入口左边,工作人员会盯着烧,怕火星飘到旁边的绿树里;不能在陵园里抽烟,上次有个小伙子抽着烟往里走,保安赶紧拦下来,不是要训他,是怕烟蒂掉在草坪上引发火灾;还有,祭品最好选不容易坏的——夏天别带西瓜,放半天就烂了,工作人员会定期清理,要是想留个念想,可以带个陶瓷小摆件,比如父亲生前的茶壶,或者母亲的珍珠发夹,摆在墓碑前,能放很久。
御泉陵园里藏着不少“有故事的细节”:那眼清泉水是老辈人传下来的,母亲每次去都要蹲在旁边洗手,说“洗干净手,再跟你爸说话”;旁边的花坛里种着月季,红的白的开得热热闹闹,像母亲年轻时穿的花裙子;还有那几棵老槐树,有几十年树龄了,枝桠伸得老长,像父亲生前的怀抱,夏天能遮住半块墓碑,风一吹树叶沙沙响,母亲就说:“你听,你爸在笑呢。”
其实御泉陵园从来不是个冰冷的场所,它是连接亲情的纽带,是储存回忆的盒子。它开放的大门,装着的是活着的人对逝去亲人的想念,是想再跟他们说说话的心愿。如果你最近要去御泉陵园,不妨提前打个电话确认一下人流,带束新鲜的百合——父亲生前最爱的,或者母亲爱吃的桃酥,慢点儿走,别着急,把想说的话慢慢说,风会把你的声音捎给他们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