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黄河故道的槐花香,我跟着张阿姨的脚步走进中原文化艺术陵园——这是她第三次来给父亲选“身后家”。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,张阿姨说“选陵园不是挑块地,是找个能安放思念的地方”,而这个离郑州40分钟车程的园子,恰好接住了她的期待。
进园第一感觉是“不像陵园像园林”。步道两旁的法桐树影斑驳,脚下的青石板缝里冒着三叶草,偶尔路过一块刻着《周易》卦象的石墩,或者嵌着汉画像砖纹样的围墙,连指示牌都用了魏碑字体,写着“松鹤区”“兰蕙区”。张阿姨蹲下来摸了摸一株开着小蓝花的二月兰,“上次来还是冬天,现在都绿成这样了,父亲生前爱养花,肯定喜欢这儿的热闹”。园区的工作人员说,这里的植被都是按中原乡土植物选的,泡桐、刺槐、枣树,连草坪都是本地的狗牙根草,“既好养,又有家乡的味道”。
最让张阿姨安心的是服务细节。她记性不好,上次来落了个保温杯在咨询台,工作人员不仅收好了,还特意给她打了电话;今天来选墓型,导览的小姑娘一边带她看碑样,一边解释“这个立碑的石材是伏牛山的花岗岩,耐风吹日晒,刻字用的是激光工艺,不会掉漆”;路过便民服务点,她还看到有轮椅、雨伞和免费的矿泉水——“连给扫墓人准备的休息椅都是带靠背的,细节能看出用心”。
说到大家最关心的2025年价格,园区的负责人倒没藏着掖着。“我们的墓型分三类,适合不同家庭的需求。”经济型的是卧碑墓,大多在园区的外围区域,价格3-5万,碑身小巧,周围种着麦冬草,适合预算有限的家庭;舒适型的立碑墓在中间区域,位置采光好,碑型有传统的中式和简约的现代款,价格6-10万,包含墓碑刻字、三年绿化维护和每年一次的清明鲜花;高端点的是生态墓,在园区最里面的松林区,用可降解材料做墓体,周围种着油松和侧柏,价格15万以上,还能定制刻字内容,比如把逝者生前的爱好刻在碑背上。负责人补充,“我们的价格比郑州周边同类陵园低10%-15%,主要是想让更多家庭能享受到有文化氛围的陵园”。
张阿姨最终选了一款6.8万的立碑墓,位置在松鹤区第三排,旁边有棵老槐树。“我父亲生前总说‘老了要守着树’,这个位置刚好。”她摸着碑身的云纹雕刻,眼里泛着光,“其实选来选去,就是图个‘心里踏实’——环境好,服务暖,价格也在承受范围内,这样的地方,才算没辜负父亲的养育之恩”。
走出园区时,夕阳把法桐的影子拉得很长,风里飘来食堂的饭香——园区居然有个便民食堂,给扫墓的人提供粥和包子。张阿姨笑着说“下次来扫墓,不用带饭盒了”,我看着她的背影,忽然觉得,所谓“身后家”,不过是把对亲人的思念,安放在一个有温度、有文化、有烟火气的地方。而中原文化艺术陵园,恰好做到了这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