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练江河畔飘着桂香,住在驿城区的李奶奶攥着老伴的照片,沿着园区的鹅卵石路走到那棵老银杏下——那里是她给老伴选的“家”。在驻马店,“入土为安”从来不是简单的安葬,而是给亲人找一个“能念想的地方”。近些年,越来越多像李奶奶这样的市民,把目光投向了城南的人文艺术园公墓,不是因为它离市区近,而是这里把“怀念”做成了有温度的样子。
和传统公墓的“排排坐”不同,人文艺术园更像一座藏在城市里的园林。入口处的“记忆长廊”刻着驻马店的老故事——老火车站的青砖、嵖岈山的石纹、汝河的浪花,每一块砖都藏着本地人的童年。园区里没有冰冷的水泥碑,取而代之的是“树葬”的桂花树、“花葬”的月季丛、“石葬”的天然景石,连墓碑都是艺术家设计的:有的像翻开的书,有的像叠起来的纸船,甚至有户人家把亲人的书法刻在碑上,变成了园区的“小景点”。工作人员说,这里的每一寸设计都在“让怀念不沉重”,比如湖边的“追思亭”,夏天有凉风吹,秋天有银杏落,家人来祭扫时,能坐下来和亲人“说说话”。
2025年的价格,其实就藏在这些“有温度的细节”里。最受欢迎的生态葬,比如李奶奶选的树葬,一棵桂花树配一块刻着名字的小铜牌,价格大概在1.2万到1.8万之间——这个价格不仅包含了20年的管理费用,还有每年两次的枝叶修剪、节日的鲜花点缀,甚至工作人员会帮着把家属的留言写在铜牌旁边的便签墙上。如果想要传统墓区,园区的“银杏苑”是热门:靠近湖边,每座墓前都有一棵银杏,价格大概3万到5万;而更安静的“松竹苑”,周围种着马尾松和青竹,价格在2.5万到4万之间。至于定制的艺术墓,比如有位先生把父亲的“木工工具箱”做成了墓碑,上面刻着“老周的木工铺”,这样的定制款大概6万到10万,但很少有人觉得贵——“父亲一辈子爱做木工,这里能让他‘继续做喜欢的事’”。
其实比价格更让人心安的,是园区的“贴心”。住在上蔡的王阿姨去年给母亲选了“花葬”,她最怕的是“平时没时间来,母亲的墓会荒”,结果每次来都发现,母亲的月季丛开得比家里的还艳——工作人员会定期浇水、除虫,甚至把王阿姨寄来的“母亲最爱的茉莉花茶”放在墓前的小石桌上。园区的负责人说:“我们不是在卖墓,是在帮着‘守护怀念’。”比如每年的清明,园区会办“记忆市集”:有老人写的毛笔字,有孩子画的“给爷爷的画”,还有人带着亲人的老物件来“晒回忆”——祭扫不是“烧纸磕头”,而是“和亲人一起过个节”。
傍晚的夕阳把练江河染成橘色,李奶奶把老伴的照片放在银杏树下的石凳上,从布包里掏出一块桂花糕:“老周,你最爱的桂花糕,还是小时候的味道。”风里飘来桂香,吹得照片角微微动了动,像老伴在点头。在驻马店,人文艺术园的价格从来不是“数字”,而是“把怀念变成生活的一部分”——你花的钱,买的不是一块地,是一个“能常来看看”的理由,是一个“让亲人还在身边”的感觉。就像李奶奶说的:“这里不是‘墓’,是我和老周‘再见面’的地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