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窗户时,李阿姨正蹲在阳台绑菊花——每支花茎都用红丝带绕了三圈,是上小学的孙子昨天攥着零花钱从楼下花店挑的。手机在茶几上震动,老姐妹的语音条跳出来:“姐,你查没?云鹤陵园清明封不封?我家小子说周末带我去给老伴儿上坟,可别白跑一趟。
这样的疑问最近在社区群里刷得频繁。前三年的清明总伴着“非必要不现场祭扫”的提醒,大家要么隔着屏幕点一支“云蜡烛”,要么托工作人员代献一束花,今年好不容易能亲自去了,反而有点“不敢信”——怕政策临时变,怕攒了三年的想念落空,怕站在陵园门口看见“闭园”的牌子。
带着大家的疑问,我们拨通了云鹤陵园的咨询电话。接线的王姐笑声先传过来:“放心吧大妹子,今年清明不封园!4月1号到5号正常开放,早7点就开门,比平时早半小时,就是怕大家赶早高峰堵在路上。”她顿了顿,又补了句实在话:“不过易燃物真不能带,纸钱、鞭炮这些,门口保安要拦的——但我们有免费鲜花兑换点,拿旧纸钱换支菊花,既安全又合心意,你说是不是?”
挂了电话,我们决定去陵园踩点。车刚开进园区,就看见入口处的红横幅:“清明思亲,温暖同行”,风一吹哗哗响。志愿者小张举着块手写的注意事项牌迎上来,牌上的字是用马克笔写的,边缘还蹭了点墨:“姐,先看看这个——纸钱、鞭炮不能带,换花就行;要是怕人多,公众号能提前预约,走快速通道,省得排队。”昨天他帮一位穿蓝布衫的大叔换了三支菊花,大叔抱着花站在入口处揉眼睛:“我家老伴儿生前就爱摆弄花,当年阳台的菊花都是她种的,这样换了,她肯定高兴。”
往园区里走,步道两边的松柏刚浇过水,叶子上挂着水珠,映着阳光闪晶晶的。保洁阿姨蹲在一块墓碑前,用小刷子刮边角的青苔,裤腿沾了泥也不在意:“这些青苔不刮掉,下雨滑,怕来祭扫的人摔着——上回有个小伙子踩滑了,膝盖都磕青了,我这心里一直念叨着。”不远处的志愿者棚子摆着急救箱、矿泉水,还有一叠打印的“便民服务卡”,上面写着附近的公厕位置、咨询电话;更里头的“忆思角”小亭子,木桌上摆着旧照片、思念笔记本,有人用铅笔写:“爸,今年我带了您爱喝的信阳毛尖,不是超市买的,是我自己泡的;”有人贴了张火车票,终点站是洛阳:“妈,我去了您说的白马寺,香火很旺,我替您烧了香。”守着亭子的陈叔是陵园的老员工,他说:“这是今年刚弄的,就是给想念留个地方——有些话没来得及说,写下来,也算跟ta唠唠。”
有人问,万一清明当天人太多怎么办?王姐说早有预案:“我们会实时监测人流量,要是快到上限了,就引导大家分批次进园;要是怕排队,提前在‘云鹤陵园’公众号预约,预约了的能走快速通道,省得站着等。”她还提醒:“要是有老人行动不便,门口有轮椅租借,免费的,押金都不用交——就想着让大家少点麻烦。”
离开陵园时,碰到一对老夫妻。爷爷推着轮椅,奶奶怀里抱着一束百合,轮椅把手上挂着个蓝布包——里面是爷爷亲手做的桂花糕。奶奶见我们看过来,笑着解释:“我儿子生前最爱吃他爸做的桂花糕,老头子昨天晚上就起来蒸了,说要给儿子留一块。”爷爷在旁边补充:“蒸了三次才蒸软,怕太硬他嚼不动。”风里飘来桂花的甜香,混着旁边槐树的花香,连空气都变得柔软起来。
其实清明的意义,从来不是烧多少纸钱、放多少鞭炮。是站在墓碑前,跟想念的人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