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郑州的邙山,很多人先想起那句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的老话——这份跨越千年的认可,恰恰成了郑州市民公墓邙山墓园最独特的底色。不同于城市里有些墓园总带着冷硬的距离感,邙山墓园一进门,先撞进眼里的是两排高大的洋槐,风一吹,细碎的花瓣飘得满院都是,连脚下的青石板都沾着淡淡的香,像走进了小时候住的老家属院。
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,邙山墓园就成了郑州第一批公益性公墓。园里还保留着最初种下的几棵老国槐,树身粗得要两个人合抱,树洞里藏着几十年的风,常有老人来摸树身,说“这树比我来这儿的时间还长”。那时候的墓园很简单,墓碑是青灰色的石条,路是碎砖铺的,可连看门的大爷都记得每家人的事儿:“第三排那户的阿姨,每年中秋都会带块枣糕,说她老伴儿最爱的就是家门口那家的枣糕,现在搬远了,可没忘。”
后来慢慢变了,可变的是服务,不变的是温度。就说清明吧,园里早不提倡烧纸了,设了个“记忆兑换处”——拿一沓烧纸换一支百合或菊花。刚开始还有人皱着眉说“老规矩不能破”,工作人员就笑着递过花:“叔,您爸不是最爱养月季吗?这花比烧纸香,他闻得到。”慢慢的,连孩子们都知道,要给爷爷带束他最爱的月季,而不是一摞烧纸。还有碑文设计,以前都是“先考XX之墓”的模板,现在工作人员会跟家属坐下来聊:“您家老人生前爱干什么?”“爱养鸽子,每天天不亮就去公园喂。”于是碑文就改成“爱养鸽子的老周之墓”,旁边还刻了只小鸽子,翅膀上带着点弧度,像要飞起来。
现在的邙山墓园,早不是只埋人的地方了,更像个“活着的记忆馆”。有位阿姨把老伴的书法作品做成浮雕,嵌在墓碑旁,说“他写了一辈子‘宁静致远’,现在终于能永远守着这句话了”;有个小伙子把爸爸的旧自行车锁在纪念亭里,车把上挂着当年的旧手套,说“我爸以前骑车带我上学,后座上的风都是甜的”;连祭扫服务都暖得像家里人——代祭不是简单的摆水果,而是拍段视频:“阿姨,今天您种的月季开了,粉粉的像您当年织的毛衣,我帮您浇了水,您看,叶子上还挂着水珠呢。”
站在邙山墓园的高处往下看,黄河像条银带绕着山,墓碑像小书立整整齐齐排在绿草地上,每块碑都有自己的故事:有“爱跳广场舞的张妈”,有“会修钟表的老陈”,有“总给孙女买糖的奶奶”。风里飘着槐花香和黄河的湿气,连空气都带着熟悉的烟火气。其实所谓“葬在北邙”,从来不是图什么风水,是图这儿的风里有烟火,土里有温度,是连死亡都变成了“换个地方陪你”的温柔——就像园门口的标语写的:“不是终点,是另一段陪伴的开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