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朋友小夏吃饭,她揉着眉心说,家里老人想选块离市区近的墓地,特意交代要"挨着人民街道"——老两口以前在人民路上的砖牌坊街住了三十多年,去年搬去新区后,总说"梦里还在胡同口买胡辣汤"。可她跑了三天,要么找到的墓地在北边连霍高速外,要么在南边新郑太远,差点急哭。其实不止小夏,我接触过不少想在金水区南部找墓地的人,都绕不开"与人民街道相邻"这个需求——毕竟那片老城区的梧桐树、旧书店、巷口的糖稀摊,藏着太多郑州人的"根"。
要找与人民街道相邻的墓地,得先摸清楚这条老街道的"边界"。人民街道是金水区东南部的"老宝贝",北起金水路的大石桥,南到熊儿河的滨河公园,西接杜岭街的老百货大楼,东连凤凰台的菜市场。它就像一块"活化石",一边连着金水区的繁华,一边贴着管城回族区的烟火——南边过了熊儿河,就是管城的十八里河镇;东边出了凤凰台,就是东大街街道。而大多数符合"相邻"条件的墓地,恰恰藏在南边的管城境内——毕竟老郑州人讲究"离旧居不远",跨过一条河,就像还能"回娘家"。
最能接住人民街道"烟火气"的,是位于十八里河镇的郑州仙鹤墓园。从人民街道的核心——比如人民路与二七路交叉口向南走,沿着熊儿河的步道慢慢晃,过了陇海路的高架桥,再走10分钟,就能看见墓园门口的法桐林。它的具体位置在南四环与107国道交叉口向东1公里,行政上属于管城,但从人民街道的居民楼窗户望出去,晴天能看见墓园里的松柏梢儿——这份"近",不是地图上的"直线距离",是老人们站在墓园里,能听见远处人民路上的公交报站声,能闻到巷口胡辣汤的香气,像从来没离开过。
找这儿的墓地,不用怕"找不到北"。开车的话,从人民街道出发走陇海路快速路,转南四环,15分钟就能到,墓园门口有免费的停车场;坐公交更有"老郑州味儿"——坐38路公交到"十八里河站",下车就能看见卖烤红薯的摊子,顺着摊子旁边的小路走5分钟,就能摸到墓园的铁门。要是想怀旧,还能骑共享单车过去,沿途会经过佛岗村的老集市、小王庄的旧祠堂,像穿越回20年前的郑州——那时候没有高楼,没有地铁,只有自行车铃响和卖糖稀的吆喝。
更让老人们安心的,是墓园里的"老郑州记忆"。仙鹤墓园没有修得像"豪华小区",反而留了不少"旧东西":门口的两排法桐是当年十八里河村的"村树",树洞里还藏着小时候孩子们刻的"张三到此一游";墓园里的小路铺着青石板,是从老郑州拆下来的旧路砖,踩上去有"咚咚"的回声;最贴心的是有面"胡同记忆墙",刻着人民街道的老胡同名字——砖牌坊街、北顺城街、管城街,每一个名字都能让老人眼睛发亮:"我以前在砖牌坊街卖过冰棍,就在第三棵树底下!"
小夏后来带着父母去了墓园,老人站在"胡同记忆墙"前,用手摸着"砖牌坊街"的刻字,突然笑了:"你看,这字儿跟我以前写的粉笔字一样,歪歪扭扭的。"那一刻我明白,找与人民街道相邻的墓地,从来不是"找一块地",是找一份"能接住回忆的容器"——就像老房子拆了,可墓地旁边的熊儿河还在流,法桐还在飘叶子,胡同的名字还刻在墙上,那些关于"家"的温度,从来没散过。它就像一根"线",把人民街道的过去,和老人们的未来,轻轻连在了一起——不是终点,是另一个"家"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