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北邙山头少闲土,尽是洛阳人旧墓。”站在邙山南麓的缓坡上,风里还飘着洛阳城的牡丹香,眼前是松柏连成的绿浪顺着山势起伏——这方被唐诗写了千年的土地,至今仍是中原人心里最念的“归根处”。从东周贵族的青铜棺椁到唐宋文人的青石碑刻,再到现代人家属手里的骨灰盒,两千多年来,邙山的黄土像一块温热的海绵,接住了无数未说出口的牵挂。
现代的邙山墓园早不是古诗里“乱冢重叠”的模样了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洛阳开始对北邙墓葬用地统一规划,把零散的私墓整合进规范化园区。最初的园子不过几百亩,后来随着“生态葬”成了新潮流——要给树葬留一片松柏林,要给花葬辟一块月季园,要给悼念的人留一条能慢慢走的步道——园区像棵抽枝的树,慢慢伸展开来。
现在问“邙山墓园占地多少亩”,得看具体是哪一座,但洛阳最具代表性的邙山生态陵园,占地约1200亩。这个数字不是冷冰冰的统计,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角落:东边的“常青区”里,松柏的根须裹着可降解的骨灰盒,三年后便与泥土相融;西边的“花雨区”种着樱花和海棠,春天花瓣落在墓碑上,像给亲人捎去一场迟到的花事;中间的纪念广场上,石墙嵌着逝者的照片,风一吹,铜铃轻响,像有人在说“我很好”。

1200亩的土地从不是“占用”,而是“守护”。墓园的师傅说,每年清明都有家属来种树——把桃树种在逝者生前喜欢的桃树下,梨树种在曾一起摘梨的坡上。现在园子里的树超过三万棵,荒坡成了小森林。傍晚路过时,常能看见有人坐在松树下的石凳上,对着墓碑轻声说话,松针落在脚边,像有人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。这方土地没被浪费,它变成了思念的容器,变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——就像古诗里说的那样,“北邙山,永远是洛阳人的旧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