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云鹤山的林子里时,林阿姨正蹲在母亲的墓碑前擦碑——她手里的棉布刚蹭过碑身的青苔,眼角余光就扫到了山脚公告栏里新贴的红布。那红布裹着的,是云鹤生态陵园的拆迁计划公示表。
林阿姨直起腰拍了拍膝盖,往公告栏走。穿黑外套的张叔已经在那儿了,他父亲的碑就在西片区第三排。"上面画了红线,西片区三百二十一座碑都要迁,因为要建城际铁路联络线。"张叔用指尖点了点公示表上的范围图,"过渡期先放东片区服务中心临时寄存,之后迁去鹤鸣山的新生态公墓,比这儿大两倍,还有公益林和人工湖。"林阿姨凑过去看,公示表的仿宋字体很清楚,重点条款用加粗标着:迁移费用全免、专人陪同选新址、提供心理辅导热线,右下角盖着民政局和铁路公司的红章。旁边有个穿志愿者马甲的姑娘补充:"阿姨要是有疑问,明天能去社区找我们,有规划图和模型。"
晚上林阿姨回家翻公示表的照片,女儿指着"人文关怀"栏说:"妈你看,还有免费迁坟服务,不用你跑手续。"可林阿姨还是睡不着,床头相框里母亲戴着老花镜在云鹤山桂树下笑——十年前选陵园时,母亲刚查出重病,拉着她的手说:"就选这儿吧,我老家后山的桂香跟这儿一模一样,等我走了,能闻着桂香睡觉。"她想起白天在公告栏前,有位白发老人抹着眼泪说:"我老伴儿的碑在西片区,我怕迁了之后,她找不到回家的路。"志愿者姑娘赶紧递纸巾:"爷爷您放心,新公墓有'记忆保留计划',会给每块碑拍照片、录语音,存在云端,想她了就能随时看。"

周六林阿姨去了社区,玻璃柜里的新公墓模型很精致,西角那片桂花园标着"云鹤同款桂树"。"这些桂树是去年从云鹤山移过去的,今年就能开花。"志愿者指着模型说,"您要是选这儿,碑能对着桂树,跟原来的位置一样。"林阿姨摸了摸模型上的桂树叶子,塑料纹路里藏着细绒毛,像极了母亲常摸的那棵桂树。她想起母亲总说:"桂香是带记忆的,能把远路的人领回家。"
十月底林阿姨跟着工作人员去新公墓时,风里已经有了桂香。新栽的桂树缀着小小的花苞,她站在新碑前,把母亲的照片贴上去——照片里母亲还是笑着,背景是云鹤山的桂树。"妈,这儿的风跟原来一样,桂香也一样。"林阿姨摸了摸新碑的石材,凉丝丝的,像母亲的手,"以后我坐地铁来,四十分钟就到,比原来开车还方便。"工作人员递来一个U盘:"阿姨,这是您母亲的数码档案,里面有碑的照片和您上次录的话,想她了就能打开看。"林阿姨把U盘放进包里,包里还装着从云鹤山摘的桂花瓣,她轻轻撒在新碑周围,桂香裹着花瓣落下去,像母亲年轻时织的花布。
云鹤山的桂香还在飘,只是风里多了些新的期待。就像公示表里写的那句话:"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段时光的坐标,我们要做的,是让坐标换个地方,继续陪着那些没说完的话。"林阿姨站在新公墓的桂树下,看着远处驶过的火车,笛声裹着桂香飘得很远——她知道,母亲的记忆没有被拆走,只是跟着桂香,去了一个更辽阔的地方,继续等着她的每一次探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