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刚过,御泉森林陵园的柏油路还沾着零星的菊瓣,王叔叔蹲在父母的墓碑前擦碑,擦着擦着突然问旁边的工作人员:“我听邻居说这陵园要搬?以后我上哪儿找爸妈啊?”这句话,其实是最近很多来这里祭扫的人藏在心里的疑问。风掠过山上的马尾松,把远处的鸟鸣吹得更清,也把“搬迁”两个字吹进了更多人的耳朵里。
御泉森林陵园坐落在城市西北的凤鸣山上,背山面水,2012年建成的时候,还是城市边缘的“绿肺”地带。作为区属公益性生态陵园,它的土地性质是殡葬专用地,有民政部门颁发的《殡葬服务许可证》,手续一页页都钉在陵园办公室的档案柜里。当年的规划文件里,这块地被纳入“城市生态保育区”,定位是“永久性生态陵园”——换句话说,从落地那天起,它就不是“临时过渡”的选项。常来扫墓的张阿姨记得,刚开园时她陪母亲选墓位,工作人员指着山脚下的水库说:“这水是城市的备用水源,这山是生态屏障,以后就算城市再扩,也不会动这儿。”
那搬迁的传言从哪儿来?去年隔壁的兴盛镇要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,规划图刚挂出来,就有人把“产业园区”和“陵园搬迁”连在了一起。我特意去区自然资源局问了,负责规划的陈科长翻出地图:“产业园区的红线在陵园东边3公里外,而且生态保育区的边界是‘刚性约束’,哪怕是重大项目,也不能突破。”再看今年最新的《城市总体规划(2021-2035)》,御泉森林陵园依然在“生态保护空间”的色块里,没有任何“拟调整”的标注。其实这些年,城市发展确实吞掉了不少边缘地带,但殡葬用地的调整向来是“慎之又慎”——除非是修地铁、建水库这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项目,而且就算要动,也得经过公示、听证、补偿等一系列程序,不可能“悄悄就搬了”。
陵园的运营状态,其实也能说明问题。去年刚翻修了环山步道,铺了防滑砖;今年春天又种了两千棵银杏和腊梅,连入口的值班室都换了新的太阳能路灯。负责人李经理说:“最近每天都有十几个电话问搬迁的事,我们都得反复解释——要是真要搬,我们肯定会提前半年通知家属,而且会帮忙联系新的安葬点,绝对不会让大家‘找不到亲人’。”常来做义工的周姐也说:“我每个月来两次,没见着拆碑或者迁坟的动静,反而最近有不少年轻人来选墓位,说这儿环境好,以后想陪着父母。”

昨天下午,我坐在陵园的休息亭里,看一位小姑娘蹲在墓碑前放音乐——是《茉莉花》,她奶奶生前最爱的歌。风把音乐吹得飘起来,掠过旁边的松柏,掠过远处的水库,最后落在亭子里的宣传牌上,牌上写着:“御泉森林陵园,您亲人的永久家园。”大家怕的不是“搬迁”本身,是怕失去“和亲人对话的地方”。但从手续到规划,从政策到运营,御泉森林陵园的每一块“拼图”,都在说同一个答案:它不会搬。
下次再来祭扫,如果有人问起“会不会搬”,不妨指一指山上的松柏——它们已经在这里长了十年,根扎得很深;再指一指墓碑上的刻字,那些名字和日期,都藏着最珍贵的牵挂。有些东西,一旦扎下根,就不会轻易动了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