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清明过黄河桥的时候,总能看见不少人捧着菊花往邙山方向走。风里飘着淡淡的菊香,混着纸钱烧过的余温,倒不觉得凄凉——老辈人总说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,这邙山的土,埋着多少河南人的根啊。
说到北邙陵园的价格,其实没想象中那么“神秘”,大多是按“需求”定价的。就像买房子要看地段,墓位的位置是影响价格的第一要素:离陵园主入口近、紧挨着主干道的区域,祭扫时不用走太多路,价格自然高些;而靠山脚下、往园区深处走的位置,虽然稍偏,但环境更清幽,价格也就低了一截。再比如碑型,传统的青石碑只刻名字和生卒年,简单大方,价格就实惠;要是想要艺术碑——比如刻上老人生前喜欢的梅花,或者加个小小的浮雕,费用就得往上加。还有配套服务,比如园区定期帮着浇花剪草,或者清明帮着代放一束菊花,这些“贴心活”也会算在总价里。

那大家最关心的“最低价格”到底是多少呢?我特意问了陵园的工作人员,目前北邙陵园的最低墓位价格大概在3万元左右。这个价格对应的墓位,大多在园区的边缘区域,比如靠近防护林的地方,碑型是最基础的立碑,刻字内容限10个字以内,没有额外的增值服务。但别以为便宜就没保障——工作人员说,就算是最低价位的墓位,园区也会保证“三个基本”:基本的道路平整,不会让祭扫的人踩泥;基本的绿化覆盖,不会光秃秃的;基本的清洁维护,不会有垃圾堆积。说到底,哪怕是最简单的墓位,也是给逝者的“安居之所”,不能含糊。
不过我倒觉得,选墓位不用盯着“最低价格”不放,更重要的是“合适”。比如家里老人生前喜欢安静,那就选靠山的位置,哪怕贵个几千块,至少他能在熟悉的鸟鸣里安息;如果家里人平时工作忙,祭扫时间少,那就选离入口近的,省得每次来都要走半小时;要是想给老人留个“有纪念意义”的地方,那就选个能刻上他喜欢的诗句的碑型,哪怕多花点钱,也能让每次祭扫都想起他生前的样子。还有一点要提醒——问价格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“包干价”,比如有没有后续的管理费、刻字费是不是包含在内,别等交了钱才发现还有隐形消费,闹得心里不舒服。
最后想说,其实选北邙陵园的人,大多不是冲着“便宜”来的,而是冲着“北邙”这两个字——这是黄河边的土,是埋过无数先人的土,是每次清明来都能听见黄河浪声的土。就像我邻居张阿姨说的:“我妈生前总说,等她走了,要埋在北邙山,能看见黄河。现在选了个靠崖的位置,虽然比最低价格贵了一万,但每次来都能看见黄河的波光,我就觉得她没走,还在那里看着我们。”
你看,选陵园哪里是选“价格”啊,选的是一份“安心”——让逝者在熟悉的土地上“回家”,让生者每次来都能听见心里的那句“我想你了”。这大概就是北邙山最动人的地方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