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郑州人说起邙山,总带着点特殊的情愫——黄河水绕着土坡转个弯,风里飘着槐花香,连脚下的土都比别处沉些,像装着祖辈的念想。邙山墓园就坐落在这片“有根”的地方,最近常有人问:“听说这儿的墓地从2万到9万不等?是真的吗?”今天就跟大家唠点实诚的,没那些弯弯绕绕。
先说2万出头的档,多是生态葬或者小型立碑。生态葬比如树葬,把骨灰埋在银杏树下,立个刻着名字的铜牌,风一吹,树叶沙沙响,像亲人在说话;小型立碑是窄窄的青石碑,位置在墓园靠围墙的边上,虽不显眼,但胜在“够实在”——预算紧的家庭,花2万多就能给亲人找个能遮风挡雨的地儿,逢年过节来烧柱香,也能把心里的话儿说透。

再往上是4万到6万的“家常档”,这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。中等大小的立碑,碑石用的是细腻的芝麻白花岗岩,有的刻着“福如东海”的小字,有的雕着老伴儿生前喜欢的牡丹,样式不撞款;位置多在墓园的中间地带,比如挨着主路的分支,或者靠近小水池的地方,走过去能闻到桂花香,阳光刚好洒在碑面上,连影子都带着暖。我邻居张姨去年在这儿选了个5万的墓位,说“站在那儿,风刚好吹过鬓角,像我家老头以前帮我捋头发的样子”——这钱花得,是心里的石头落了地。
到了7万到9万的档,就沾了点“仪式感”。要么是大型立碑,碑身宽宽的,能刻下全家五代人的名字;要么是家族墓,能葬下父母和爷爷奶奶,连在一起像个小院子。位置肯定是“挑尖儿”的——靠近纪念广场的老槐树底下,或者“前有水后有山”的风水位,碑石是汉白玉的,雕刻是老石匠手工凿的,连周围的月季都种成他生前喜欢的粉颜色。选这儿的家庭,大多是想“把家族的根扎得更牢”,逢年过节全家来,热热闹闹的,像在老家的堂屋里聚齐。

其实邙山墓园的价格,从来不是“漫天要价”。位置偏点、样式简单点,就便宜点;位置好点、心思细点,就贵点。但这儿有个规矩——价格明明白白贴在门口的公示栏里,工作人员不绕弯子,你说“预算3万”,他就带你看3万的地儿,不会指着5万的墓位说“这个更合适”。还有人说“邙山离市区远”,可开车走连霍高速,40分钟就到,比去新郑机场还近;墓园里的树是老槐树,草是真草,连清洁工阿姨都认得常来的家属,见了面会说“李姐,又来看叔叔啦?我刚帮你把碑扫干净了”。
选墓这件事,哪有什么“标准答案”?有人想省点钱给孩子交学费,有人想让爸妈住得舒服点,有人想把祖辈都接过来——都是心意,没有高低。就像老郑州人说的:“给亲人找地儿,不是买房子,是找个能挂心的地方。”
要是你刚好在找墓位,不妨去邙山墓园走一走。看看门口的老槐树,看看路边的小水池,看看风里飘的槐花香——说不定就在某个拐角,你会停下脚步,摸一摸碑石上的纹路,说:“爸,这儿的风,跟老家的一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