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郑州城刚从胡辣汤的香气里醒过来,纬五路的梧桐树漏下细碎的阳光,巷口的张阿姨端着瓷碗跟邻居唠:“老陈走了快半年,我想找个离家里近的公墓,可跑了好几趟都没摸准门路。”其实像张阿姨这样的人不少——郑州市民公墓在哪里”的问题,从来不是简单的地址罗列,而是藏着对“另一种陪伴”的期待。
中原区的须水福寿园该算老郑州人的“熟面孔”。它藏在须水镇西南的田埂边,顺着34路公交到须水镇站,再转乡村巴士晃十分钟,就能看见两排白杨树夹着的大门。园子里的树都是种了十几年的法桐,枝桠遮天蔽日,南水北调干渠的水在旁边静静流着,风里带着青草和河水的腥甜。要是自驾来,走西四环转须水镇大道,路边能看见卖西瓜的小摊,夏天的时候买个沙瓤瓜,放在墓碑前,像跟老人说“今年的瓜甜,你尝一口”。园子里有专人维护,墓碑前的杂草从来不会长高,清明的时候还会免费提供鲜花——不是那种塑料假花,是清晨刚从花棚里剪的非洲菊,黄的红的,插在玻璃花瓶里,比香烛更暖。
金水区的邙山生态陵园沾着点“历史气”。老郑州人都知道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的老话,这座陵园就坐落在邙山南麓的坡地上。自驾走连霍高速到邙山口下,盘山公路绕两个弯,就能看见成片的古柏——树龄比不少来祭祀的人都大,树干上的纹路像老人的手掌。公交的话坐16路到邙山镇,再沿着山路上行五分钟,路边能看见挑着野菜的村民,听见山坳里的鸡鸣,像极了老人们小时候的村庄。园子里靠山面水,墓位大多朝着东南方,据说这样的朝向能“接住太阳的第一缕光”。有次遇见位老爷子,蹲在墓碑前擦照片,说:“我爸活着的时候就想葬在邙山,说这儿能看见黄河,能听见山风,比市区的高楼舒服多了。”

二七区的佛冈陵园是“都市里的园林”。它就在南三环佛冈新村边上,213路公交直接到门口,站台上还贴着陵园的便民指南——“祭祀请带身份证,免费提供香烛与矿泉水”。园子里的设计像个小公园,有池塘、假山,还有几棵老桂树,中秋的时候桂香能飘半条街。每天清晨有保洁阿姨扫石板路,连落叶都捡得整整齐齐,墓碑上的青苔会定期用软毛刷擦掉,生怕模糊了名字。最贴心的是“代祭服务”——要是赶上出差没法来,打个电话,工作人员会帮着摆上水果、烧一柱香,还会拍段小视频发过来,画面里桂树的影子晃在墓碑上,像老人在笑。
惠济区的天河陵园藏着“黄河的味道”。它在天河路与黄河大堤的交叉口,沿着黄河大堤自驾过来,路边能看见钓鱼的人、卖黄河大鲤鱼的摊子,甚至能闻到煮玉米的香气。园子里有大片的芦苇荡,秋天的时候芦苇花像雪一样飘,风一吹,连空气里都带着芦苇的清苦。公交坐91路到天河路黄河大堤站,下来走五分钟,就能看见红漆写的“天河陵园”牌子,字体端端正正,像老人们当年写的钢笔字。有位大姐说,她妈活着的时候爱跳广场舞,就选了靠近芦苇荡的墓位:“风一吹芦苇响,像她当年跳交谊舞的音乐,热闹得很。”
其实选公墓从来不是“挑地址”那么简单。张阿姨最后选了须水福寿园——离她家就三站公交,每周六早上她都能去,带一碗温热的胡辣汤,跟老陈唠唠家里的事:“孙子期末考了双百,你上次说的电动轮椅我买了,放在阳台,等我老了,咱们一起坐轮椅逛园子。”她说这话的时候,风掀起她的衣角,旁边的法桐叶落在脚边,像老陈当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