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市附近有伊斯兰教的墓地吗

  • 2025-11-03
  • 编辑:郑州陵园网

郑州的清晨总带着点烟火气裹着信仰的温度——管城区顺城街的油香铺刚掀开布帘,胡辣汤的热气就混着清真寺的邦克声,飘进隔壁卖羊杂的小店。这座扎根中原的城市,从来不是单一文化的容器,而是把不同的生活脉络织进了老街的砖缝、巷口的树影里。对穆斯林群体来说,比日常的油香更在意的,是身后“归向安拉”的最后一步——找一处符合教义的墓地,让亲人的灵魂踏实地“回家”。

其实在郑州及周边,这样的“归处”从来不是难题。往管城回族区南曹乡的田埂走两里地,就能看见一片被国槐围起来的墓地——没有高大的石牌坊,没有刻着龙凤的墓碑,只有一排排水泥碑顺着西南方向(麦加的朝向)整齐排列,碑上的字简单到只有姓名和生卒年。“这处公墓搁我爷爷那辈就有了,六十年了,埋的都是附近的穆斯林。”守墓的马阿爷蹲在槐树下抽烟,烟卷儿的火星子映着他眼角的皱纹,“俺们伊斯兰讲究‘土葬、速葬、简葬’,不用棺材,就用三丈六尺的白布裹着身子,挖个两米深的坑直接放进去——啥富贵贫贱,到这儿都一样平。”他用烟杆儿指了指不远处的新坟,“昨天刚埋了隔壁村的老阿訇,阿訇生前总说,‘死了要跟土地贴得紧点’,你看这土堆儿,连砖都没铺,就撒了把麦种,等明年春天,这儿该冒绿芽儿了。”

城市发展的脚步没忘了这群人的需求。去年惠济区古荥镇的黄河岸边,新修了一座穆斯林公墓——红砖墙围着百亩空地,甬道两边种着侧柏,尽头的诵经室飘着《古兰经》的声音。“以前老人们嫌南曹的路窄,现在这儿开车从市区过来就半小时,还有专门的洗尸房和停车场。”负责管理的李师傅擦着墓碑上的浮尘,“上礼拜有个中牟的穆斯林家属过来,说老人临终前就念叨要‘朝麦加的方向躺’,这儿的每一排墓穴都拿指南针校过,绝对不差分毫。”墓区的角落堆着几筐刚摘的无花果,是附近穆斯林家属送的——“俺们来扫墓,总爱带点自家种的果子,不是啥贵重东西,就是想让亲人尝尝家里的味道。”

穆斯林的丧葬流程像一套刻在基因里的仪式:人走了,先给清真寺打电话,阿訇带着水来“洗埋体”(清洗遗体),用白布裹好后,抬到清真寺做“者那则”(殡礼),所有亲友站成排跟着阿訇念《古兰经》,然后直接送到公墓。“我妈走的时候是冬天,雪下得挺大,阿訇裹着棉大衣给她念‘讨白’(忏悔词),送葬的人都没打伞,就这么踩着雪往公墓走。”住在中原区的马大姐回忆起去年的事,声音里还带着点鼻音,“到了墓坑边,阿訇把我妈身上的白布抻了抻,说‘老嫂子,跟安拉走了啊’,然后大家一起填土——没有哭声,就听见风里的诵经声,倒比哭更让人踏实。”

郑州市附近有伊斯兰教的墓地吗-1

这些墓地从来不是“冰冷的土堆”,而是连着生者与死者的“精神线”。每逢开斋节或者古尔邦节,墓区里会飘起油香的味道——家属们蹲在墓前,把刚炸好的油香轻轻放在石碑旁,用手指拂去碑上的灰尘,嘴里念着《古兰经》里的经文。“我爸走了三年,每回我来都带他爱吃的糖卷果。”住在金水区的小杨摸着碑上的字,“以前他总说,‘等我死了,你别给我买贵墓碑,就找个能看见麦加的地儿’——现在这儿风从西南吹过来,他肯定能听见我说话。”

城市的包容从来不是写在文件里的标语,而是让每个信仰者都能“有处可归

郑州市附近有伊斯兰教的墓地吗-2


买墓地 郑州陵园网
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

13581568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