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走在上街区的老巷子里,常能听见大爷大妈凑着墙根讨论:“咱区那新墓地啥时候能好啊?我家老头总催着去看,说老峡窝墓区的位置都满了,再等就没选头了。”其实不止老人,不少年轻人也在打听——每年清明去老公墓,光堵车就得半小时,墓位挤得连放束菊花的地方都没有,确实闹心。
为啥上街区急着建新墓地?说到底是“不够用”了。区民政局去年的数据显示,现有两家经营性公墓的墓位使用率超92%,峡窝老墓区还是20年前的设计,没有停车场,祭扫高峰时周边道路堵得水泄不通。再看人口结构,上街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18%,每年殡葬需求以5%增长,旧墓区早扛不住了;还有市民想要生态葬,可传统墓区全是水泥碑,根本没地方。
大家最关心的“什么时候建成”,进度其实一直在走。2022年区里发布《殡葬设施专项规划》,明确在丹江路附近建“上街生态纪念园”;2023年下半年完成土地平整,今年年初正式动工。负责工程的王工说:“现在墓穴区结构完了,服务中心框架起来了,工人正在种银杏树——以后这儿有片银杏林,既能当景观又能追思。”按计划,今年年底验收,明年年初就能开放。
等建成了,这个纪念园真不是“传统墓碑堆”。里面有30%是生态葬区,草坪墓、树葬、花坛葬价格更便宜;还有能容50人的追思厅,方便办小型追思会;停车场有200个车位,清明再也不用抢位置;甚至有“云祭扫”平台,外地子女能在线献花。这是“能安心的地方”;对年轻人来说,是“不用挤破头的祭扫”。

其实一座墓地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盖墓碑”——它是给生命的尊重,给思念的安放。上街区的新墓地,装着老人的期待,年轻人的安心,也是城市对“身后事”的用心。说不定过俩月,巷子里的大爷会笑着喊:“走,看新墓地去,银杏林都种上了!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