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跟着家人去邙山扫墓,碰到楼下李阿姨蹲在墓碑前揉眼睛,拉着我胳膊问:“小周,这邙山生态陵园到底合不合格啊?我家老头子刚葬这儿,总怕碰到不靠谱的,以后麻烦事儿多。”其实不止李阿姨,身边好多人选陵园时都有这顾虑——毕竟买墓是一辈子的事儿,谁不想找个踏实地方?
后来帮阿姨查了查资料,邙山生态陵园是2018年拿到郑州市民政局发的《经营性公墓许可证》的,这证可是经营性公墓的“身份证”,得闯过民政、国土、环保、规划好几关才能拿到。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里也明明白白写着“公墓销售、骨灰安葬服务”,没有超范围的猫腻。做民政工作的朋友说:“能拿到这俩证,说明这家陵园的土地性质、建设标准都合规,合法这关是稳的。”
再说说大家最在意的“生态”二字,邙山生态陵园可不是挂个牌子就完事。上次绕园区走一圈,见里面的绿化特实在——松树、柏树都是本地老品种,长得郁郁葱葱,不像有些陵园种热带植物,没两年就枯了。还有“花坛葬”,把骨灰埋在月季花丛下,墓碑是巴掌大的青石板,刻着逝者名字,既省土地又有温度。园区小路用的透水砖,下雨不积水;排水沟里种了菖蒲,能过滤雨水里的杂质。绿化师傅说:“我们种的结缕草耐踩,不用老打农药,杀虫剂都是生物的,不污染土壤。”你看,生态不是口号,是藏在每块砖、每棵草里的。

服务细节更能看出用心。去年朋友爷爷葬在这儿,后来想把碑文“先父”改成“父亲”,打个电话试试,结果第二天师傅就来改了,擦干净水泥渣才走,没收额外钱。清明时更贴心——门口有工作人员引导停车,不会堵得慌;主干道旁摆着免费菊花茶,还有一次性杯子;便民服务亭里有扫帚、抹布、创可贴,随便用。最暖的是“代祭服务”,同事老家在外地,没法回来扫墓,陵园拍了视频发过来:工作人员穿制服擦墓碑,摆上同事寄的鲜花,还轻声说“叔,您侄女让我带话,她挺好的”。同事说,看视频差点哭了,比自己回去还安心。
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身边人口碑。小区王大爷2020年葬这儿,他儿子说:“刚开始怕没人管,结果每年清明前一周,陵园都会发信息提醒‘近期多雨注意路况’‘带好防火工具’;有次忘带抹布,保安直接给了块新的,说‘擦墓碑得用软布,别刮花’。”张阿姨妈妈葬这儿三年,说:“从来没乱收费,买墓时费用列得清清楚楚,去年想加小花坛,陵园说‘选好花我们帮种,不收人工费’,月季开得特艳。”

李阿姨听我说完,摸着墓碑刻字笑了:“原来我瞎担心,这儿挺好的。”其实判断陵园合不合格,哪用看高大上指标?就是看这些“接地气”细节——有没有合法资质,有没有把生态落到实处,有没有把服务做到心坎里,有没有好口碑。邙山生态陵园把这些都做扎实了,难怪越来越多郑州人愿意选这儿。毕竟,逝者最好的归宿不是豪华墓碑,是安心干净有人情味的地方;生者最好的安慰不是昂贵费用,是知道亲人长眠的地方,有人用心照顾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