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老病死是人生里最朴素的循环,当我们要为逝去的亲人选一处安身之所,所求不过是“安心”二字——既让逝者能在熟悉的土地上安息,也让生者能有个地方常去看看。在卫辉,不同的公墓藏着不同的心意,每一处都有属于自己的温度。
提到卫辉的公墓,最先想起的总是卫辉市烈士陵园。它坐落在市区西北方向的太行路边,红墙绿树里藏着这座城市最壮烈的记忆。走进大门,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先映入眼帘,碑身刻着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”几个鎏金大字,阳光下格外耀眼。旁边的英烈墙上,密密麻麻刻着数百位烈士的名字,有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队员,有的是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战士,还有的是新时代为救群众牺牲的消防员。每到清明,这里总是最热闹的——学校组织学生捧着小白花列队走过,老党员戴着党章摸着英烈墙念名字,连附近的老人都会提个小桶来擦一擦碑身的灰尘。对于卫辉人来说,这里不只是公墓,更是一段不能忘的历史,是“我们从哪里来”的精神坐标。
对于普通家庭来说,卫辉市公益性公墓是更日常的选择。它在城郊唐庄镇的一片开阔地里,离市区开车二十分钟,公交车也能直达。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项目,这里的价格很实在,基本款的墓穴费用控制在万元内,符合大多数家庭的预算。园区里没有华丽的装饰,却收拾得整整齐齐:行道树是高大的国槐,每排墓穴之间留着宽宽的绿化带,草坪被修剪得平平的,连垃圾桶都摆得规规矩矩。管理处的张阿姨说,每天早上她都会绕园区走一圈,看看有没有墓碑歪了、杂草长了,“都是街坊邻居的亲人,得当成自己家的事儿管”。有次遇到一位来祭扫的阿姨,蹲在墓前擦墓碑,一边擦一边说:“这里离家里近,每周来给你带碗粥,也不费劲。”

喜欢自然的人,或许会关注狮豹头乡的生态纪念园。它藏在太行山的褶皱里,从市区开车过去要四十分钟,一路沿着淇河走,两岸是层层叠叠的麦田,远处的山像被水洗过的青黛色。纪念园里没有整齐划一的水泥墓碑,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小树、一丛丛花灌木:树葬的墓穴就在橡树下,墓碑是块刻了名字的青石板,埋在树根旁;花葬的地方种满了月季和波斯菊,春天开花时,整个园区都飘着花香。负责人小李说,去年有个姑娘来选墓,说是妈妈生前最爱爬太行山,“她总说老了要当棵树,站在山顶看云。现在选这里,就像帮她实现了愿望”。园区里还有条木栈道,沿着山边修的,走上去能看见远处的水库,风里带着松针的味道——连风都像在说“回家了”。
卫辉是姜太公的故里,太公镇的太公文化纪念园就把这份文化基因融进了每一寸土地。园区门口立着三米高的姜太公石雕像,手持封神榜,目光温和得像在看家里人;里面的墓穴区,每块墓碑都刻着简洁的太公语录,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人之天下”;连休息区的长廊上,都画着太公钓鱼、封神演义的故事。有次遇到一位姓吕的老先生,拿着族谱在园区里转,一边看一边点头:“我们家祖籍就是太公镇,老祖宗跟着太公打天下,现在选在这里,就像回到了根儿上。”园区的工作人员说,很多家族会选这里,因为“不仅是葬人,更是把家族的故事传下去”。
选公墓的时候,有几点要记牢:先看合法性,一定要选有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的,避免后续麻烦;再看位置,不管是市区还是郊区,至少要交通方便,不然以后祭扫太折腾;还有服务,问清楚有没有长期管理,比如墓碑维修、绿化维护——这些细节,藏着对亲人的长久牵挂。其实说到底,选哪处公墓,不过是选一个能装下思念的地方。就像那位擦墓碑的阿姨说的:“不管选哪里,只要我能常常来看你,就是最好的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