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风刚吹绿了郑州街头的法桐,张阿姨就攥着手机坐在小区长椅上翻通讯录——她想问问老家的侄子,今年能去邙山陵园给老伴烧柱香吗?去年因为疫情封控,她只能在阳台摆上老伴爱吃的卤面,对着窗外的月亮念叨两句,今年春来了,她总想着去墓前擦一擦照片上的灰。
像张阿姨这样的人不在少数。上周我沿着金水路往邙山方向走,路过福寿园门口时,看到几个老人凑在门卫室窗户前问:“今天能进不?我带了闺女从杭州寄来的龙井,想给老父亲泡一杯。”门卫师傅一边递上登记本一边说:“能进能进,扫个码就行,记得戴口罩。”从郑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了解到,目前全市23家经营性陵园均已恢复正常开放,开放时间为早8点至晚5点,周末及节假日不休息;但部分位于中牟、荥阳等区县的公益性乡村陵园,因属地疫情防控需要,可能会有临时闭园调整,建议提前拨打陵园电话确认——比如郭店镇的公益性陵园,上周因周边出现密接者闭园三天,目前已重新开放。
不过进园不是“说走就走”的事。邙山陵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,现在进园要过“三关”:扫场所码显示绿码、出示身份证登记、测量体温并佩戴口罩。“我们门口有志愿者盯着,口罩露鼻子可不行。”至于祭祀细节,大部分陵园禁止携带鞭炮、大型纸钱等易燃物品,建议用鲜花、水果替代;若要烧纸,需到指定焚烧区,且需等火完全熄灭再离开。“上星期有个大叔非要在墓前烧一整捆纸,我们赶紧过去帮忙,万一风把火星吹到旁边的松树,那麻烦就大了。”工作人员说这话时,手指着远处的防火标语,红底白字很显眼。
其实对于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,社区早有安排。我们小区的网格员小吴,上周带着张阿姨去了门口的便民服务点,帮她在“郑州云祭祀”平台注册账号。屏幕上,老伴的照片还是十年前拍的,穿着藏青色中山装,笑着看镜头。张阿姨用颤巍巍的手指点“献花”,屏幕飘起白色菊花,下面一行小字:“思念从未离开,爱一直在。”她抹了抹眼睛:“这样也好,省得挤公交车,还能天天来看看他。”旁边的小吴赶紧递上纸巾,说:“阿姨,以后想他了,随时来找我,我帮你弄。”
风里飘来小区孩子的笑声,张阿姨把手机放进布包,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——她打算下午去超市买盒老伴爱吃的绿豆糕,晚上对着手机里的“云墓碑”说说话。疫情改变了很多事:比如进园要扫码,比如不能聚在一起烧纸,但没变的,是人心底那点温热的牵挂——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不管是去墓前,还是在手机上,只要心里想着他,就够了。”
傍晚我路过小区门口的便利店,老板正往玻璃上贴通知:“清明期间,代收祭祀用品,免费帮忙寄到陵园。”玻璃上的阳光晃了晃,我忽然想起张阿姨手机里的“云墓碑”——那里没有风,没有疫情,只有一朵永远不会凋谢的菊花,和一个永远等着她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