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有朋友问起河南福寿园的风水,其实不用急着讲什么“峦头理气”,先跟着我走一趟园区——春天的刺槐花开满山坡,风裹着甜香掠过龙湖水面,再钻进柏树林的缝隙里;秋天的银杏叶飘落在主干道上,踩上去有细碎的响,抬头能看见始祖山的主峰在云里半隐半现。这个坐落在郑州新郑的公墓,就像嵌在始祖山脚下的一块“自然拼图”,连风的走向、水的弧度,都带着点“天生就该这样”的妥帖。
说起风水里最在意的“山”,河南福寿园的靠山是始祖山——伏牛山余脉像只温柔的大手,从西北方向缓缓铺过来,到园区这里刚好收住,形成一个半环抱的“U”型。山体不陡不峭,是那种农民们喜欢的“缓坡地”,就像老家屋后面的土岗子,站在坡上能看见远处的麦田,蹲下来能摸到松软的黄土。每一排墓位都顺着山体的肌理依次排列,既不挖断山的“龙脉”,也不让逝者的安身之处“背对着山”——用常来扫墓的张阿姨的话说:“就像坐在老家里的土炕上,背后有墙靠着,踏实得很。”
再讲“水”。园区中心的龙湖是顺着自然低洼地挖的,刚好接住始祖山的山泉水。湖水不深不浅,刚能倒映出天空的云,风一吹,波纹顺着东南方向慢慢散开,像把揉碎的月光轻轻送出去。风水里说“水主财”,可在这里更实在的是“水主静”——有次陪客户选墓,他蹲在湖边看了半小时的鱼,说:“这水不急不躁,跟我老家门口的池塘一样,小时候我就在那钓鱼,现在看这鱼游得慢,突然就想起我爸当年蹲在塘边抽烟的样子。”其实所谓“好水”,不过是能让生者想起“家里的味道”。
还有“明堂”。从园区入口到中心广场,一百多米的柏油路两边种着两排侧柏,像夹道欢迎的老邻居。走到广场上突然开阔起来——草坪能放下几十张桌子,抬头是始祖山的主峰,低头是龙湖的水面。有次参加葬礼,家属把逝者的照片放在广场的石桌上,风把照片角吹起来,没人去压,工作人员说:“这里的广场从来不用围栏,就是要让风进来、太阳晒到,让来的人觉得‘敞亮’。”所谓“明堂开阔”,不过是给生者留个能安心说话的地方,不用挤在狭窄的巷子里抹眼泪。
最后想说的是“文脉”。园区西北不远就是黄帝故里,每年清明节,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来这里拜祖。园区里的姓氏碑廊刻着几百个姓,很多人来选墓前都会先去摸一摸自己的姓,说:“老祖宗在这里,我也在这里,不孤单。”有位客户选了靠近碑廊的墓位,说:“不是因为风水先生说‘文脉好’,是站在这里能闻到始祖山的松针味,想起奶奶当年带我去村头老槐树下乘凉的日子——这种‘根’的感觉,比什么都踏实。”
其实风水的本质从来不是“算吉凶”,而是“找安心”。河南福寿园的好,在于它没把“风水”做成商业化的标签,而是把始祖山的稳、龙湖的活、明堂的敞亮,还有华夏文明的根,都揉进了自然里。当你站在园区里,风带着松针的香掠过耳际,水在远处流着发出细碎的响,你会突然明白:所谓“好风水”,不过是让逝者能“回到自然的怀抱”,让生者能“找到心灵的归处”。这,大概就是对“入土为安”最好的回答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