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郑州,提到邙山,总绕不开那座藏在黄土坡后的陵园。老一辈人把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的老话嚼得烂熟,说邙山的黄土软和,能“暖着先人的骨头”。所以很多郑州人的根,都扎在那里的柏树下——清明的雨丝里,寒衣节的清晨,公交站台上总有人拎着扎红绳的纸花、捧着裹保鲜膜的素菊,凑成小堆问:“去邙山陵园,坐哪路车啊?
郑州人最认的还是16路。从二七广场始发站坐上去,车沿着解放路往西蹭,路过人民公园西门时,能看到晨练老人提着鸟笼挤上来,鸟笼里的画眉叫得脆生生,像和老伙计打招呼。过了南阳路黄河路站,车往北拐,穿过早市的蔬菜摊、卖胡辣汤的小店,直到黄河公路大桥引桥底下——“邙山陵园站”的牌子藏在梧桐树后,司机师傅扯着嗓子喊:“陵园到了啊,拿好东西,别落了花!”这段路约40分钟,堵的时候磨到一小时,没人催,大家都盯着窗外树影,像在数离亲人的距离。
住在金水区的不用往市中心跑。坐22路到南阳路农业路站,过马路就是16路站台;中原区的朋友更省心,6路到南阳路黄河路站,往回走两步就追上16路;管城区的话,35路到火车站西广场,往北50米是16路始发站——早去能抢靠窗座,看黄河水从灰蓝翻成金黄,像撒了碎银子。
还有些小细节要记牢:老乘客会把“邙山陵园站”叫成“邙山公墓站”,别慌,是一个地儿;下车后走500米梧桐路,秋天树叶黄得透亮,风一吹像下金雨,踩上去沙沙响,像先人的手轻拍脚腕;陵园门口老槐树底下,卖矿泉水的李阿姨摆了12年摊,儿子葬在第三区——找不到位置问她,闭着眼都能指:“左走第三个路口右转,歪脖子柏树就是3排7号。”
要是祭扫完晚了,16路末班车是下午6点。没赶上也别怕,门口出租车师傅实诚:“到二七广场30块,打表走。”最暖的是同路的人——有次坐末班车,旁边阿姨塞来热包子:“姑娘饿了吧?我家老头说,陵园风凉,要吃热乎的。”包子是韭菜鸡蛋馅,烫得手心发疼,却暖得心里发颤。
在郑州,去邙山陵园的路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公交线。它串着早市烟火、鸟笼叫声、胡辣汤香,还有陌生人的热包子。你问哪路车能到?其实哪路都行——只要心里装着要见的人,车窗外的风,都会把你往那片柏树林里带。毕竟,那不是普通陵园,是郑州人心里的“老家”,是柏树下永远亮着的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