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里长辈想选块身后安息地时,总念叨着“五里山公墓”,可打开手机搜武汉的陵园,跳出来的大多是“云鹤生态艺术陵园”——这两年,不少武汉人都碰到过这样的困惑:难不成这两个名字指的是同一个地方?
其实答案藏在一段“改名的故事”里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汉阳琴台大道郊外的山坡上就有了“五里山公墓”,那时候的它和武汉大多数传统公墓一样:整齐排列的黑大理石墓碑、稀疏的松柏树,连祭扫都带着点“完成任务”的严肃。可随着这些年“生态殡葬”“生命纪念”的理念慢慢走进普通人的生活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希望:身后的安息地能少点“冰冷”,多点“温度”;少点“占用土地”,多点“回归自然”。五里山公墓的运营方正是看到了这种变化,才在2018年前后给它换了个“更符合当下心意”的名字——云鹤生态艺术陵园。
现在再走进云鹤,你会发现它早不是当年的“五里山”了:原本光秃秃的山坡被改造成了层叠的园林,香樟、桂花和绣球花沿着石板路次第开放,连墓区都分成了“生态葬区”“艺术葬区”和“传统葬区”。生态葬区里,骨灰被埋在银杏树下,只立一块刻着名字的金属牌,明年春天就能看到新芽从土包里钻出来;艺术葬区的墓碑更有意思,有刻着逝者生前画的山水碑,有做成书本形状的家训碑,甚至还有用陶瓷烧出逝者照片的“记忆碑”。园区里还建了座小小的“生命纪念馆”,家属可以把逝者的书信、旧物或者生前拍的视频存进去,逢年过节来祭扫,不再是烧纸磕头,而是坐下来看看老照片,聊聊过去的日子——倒更像在逛一座“藏着故事的公园”。
可为什么还有人会把两个名字搞混呢?一来是老武汉人的“习惯”——上了年纪的人总觉得“五里山”更亲切,哪怕园区换了名字,他们还是顺口叫着旧称呼;二来是有些中介或者房产经纪人图省事,推荐的时候不说“云鹤”,只说“就是以前的五里山”,导致不少年轻人误以为是两个不同的地方。其实要分清很简单:先查资质——云鹤的营业执照上明明白白写着“武汉市云鹤生态艺术陵园有限公司”,而“五里山公墓”早已是过去时;再实地看看——园区大门口的招牌、导览图上都只有“云鹤”的名字,连保安师傅都会笑着说:“对,我们就是以前的五里山,现在换了个更有诗意的名字。”
选墓地从来不是件轻松的事,最怕的就是“信息不准”。与其对着手机猜来猜去,不如抽个周末带着家人去云鹤转一转:看看那里的绿树,摸摸有温度的墓碑,再跟工作人员聊聊天——你会发现,“改名”从来不是为了“噱头”,而是为了让“安息”这件事,变得更符合现代人对生命的尊重。毕竟,比起“公墓”两个字,“生态艺术陵园”更像在说:这里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种“陪伴”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