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风里裹着些潮湿的桂香,母亲翻出父亲的旧笔记本,最后一页歪歪扭扭写着“西陵公墓”四个字——那是十年前爷爷安葬的地方,我们搬了两次家,早忘了具体路怎么走。大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:想找一个存放思念的坐标,却先被“在哪里”“怎么联系”的问题绊住脚。
其实开封西陵公墓的位置不算偏,就在龙亭区北环路与东京大道交叉口向北3公里的地方。从市区出发,沿着北环路一直走,过了东京大道的红绿灯,再往前开两分钟,就能看到路东侧立着“西陵公墓”的青石刻字——石头上的青苔长了又褪,倒成了辨识度最高的标记。要是坐公交,可乘18路到“北环路东京大道口”站下车,往北走500米,沿途能看到两家卖香烛的小铺子,门口摆着折叠桌,桌上堆着捆好的纸钱,再往前几步,两棵歪脖子老槐树并排站着,树洞里塞着小朋友画的蜡笔画,那就是快到园区的信号。
至于大家最关心的电话,最稳妥的办法是避开网上那些未标注来源的号码——去年我朋友就踩过坑,搜了个号码打过去,结果是卖墓地的中介,缠了半个月。正确的渠道有两个:要么上开封市民政局的官方网站,在“政务公开-殡葬服务机构信息”栏目里找,里面列着西陵公墓的最新电话和值班时间;要么关注“开封民政”微信公众号,点“民生服务-公墓查询”,直接能调出带验证标识的联系方式。毕竟陵园的电话偶尔会因人员调整变动,找主管部门要的号码,打过去肯定是园区值班室的人接。
说到西陵公墓,其实除了位置和电话,很多人选择这里,也是因为它的“烟火气”。园区里的松柏是2003年种的,现在都长得比人高,阳光从枝叶间漏下来,在墓道上铺成碎金子;靠近北门的小竹林里,风一吹就沙沙响,像有人在轻声说话。门口值班室的张淑兰阿姨做了十年,脸圆圆的,总带着笑,只要你报得出逝者的名字,她能立刻翻出褪色的登记本,告诉你“第三区第六排,靠东,旁边有棵月季”——比导航还准。今年清明我去的时候,还看到园区新增了“代祭服务”:要是实在来不了,工作人员会帮你把墓碑擦得锃亮,摆上一束带着晨露的白菊,再拍段15秒的视频发过来,镜头里的花瓣上沾着草屑,像刚从园子里摘的。
其实我们找西陵公墓的位置,查那串电话号码,从来不是为了记一个冰冷的地址。是想确认,那个装着爷爷旧外套气味的地方还在;是想知道,当我们捧着菊花站在路口时,有一条明确的路能通向他的墓碑;是想放心——哪怕今年没时间去,也有人能帮我们把思念摆到他面前。龙亭区的北环路向北3公里,民政局官网里的那串数字,还有园区里沙沙响的松柏,这些加起来,就是我们寻找的“答案”。毕竟思念从来不是模糊的,它需要一个具体的落点,需要一条能走过去的路,需要当我们想说“我来看你了”的时候,有人能指给我们:“就在那儿,一直走,别拐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