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根儿底下,郑州的东风路菜市场里飘着炸带鱼的香,张阿姨的菜篮子却压着一盒刚蒸好的枣花馍——馍上的红枣还泛着亮,是她特意给老伴儿蒸的。昨儿晚上她翻了三遍“郑州邙山陵园”公众号,就怕春节不开门,“老周走了三年,每年三十我都要去跟他说说话,要是今年去不成,我这年都过得不踏实。
其实不止张阿姨,最近陵园的服务电话快被问爆了——都是问春节开不开门的。我特意打了个电话确认:今年春节(除夕至正月初六),邙山陵园正常开放,但时间比平时调了点儿:早上8点开门(平时7点半),下午5点关门(平时5点半)。“主要是照顾值班的师傅,大过年的也得让他们回家吃口热饭。”接电话的小姑娘声音很暖,“要是有老人来晚了,我们也会等会儿,不会催。”
虽说开放,可有些事儿还是得提前念叨念叨。首先是预约——除夕上午和正月初一准是人最多的时候,提前在公众号上约个时间段,能少排半小时队。公众号里点“祭扫服务”再选“预约祭扫”,填个名字、手机号就行,不会操作的老人,让孩子帮忙,或者直接去陵园门口找志愿者,他们会手把手教。然后是安全:陵园里的柏油路刚洒过防滑剂,可还是别穿高跟鞋,尤其是下雪天,摔一跤可不值当;烧纸的话,一定要去指定的“焚化区”,那里有铁皮桶和灭火器,别随便找个土堆就点——上回有个小伙子没注意,风把烧着的纸吹到松树上,差点引发火灾,可把大家吓出一身冷汗。还有礼仪,其实春节祭扫不用搞那些花哨的:带束腊梅吧,老人们以前爱种;带盒枣花馍、一块卤牛肉,都是他们爱吃的;要是实在想烧点什么,就烧张手写的“年信”——“爸,今年我升主管了,工资涨了两千;妈,你织的毛衣我还穿着,领口补了补丁,跟新的一样。”比买那些金元宝、纸房子强多了,爸妈听着也贴心。
对了,陵园今年还加了不少便民活儿:门口摆了免费的热水炉,装了保温桶,怕冷的老人能接杯热乎的姜茶;志愿者穿红马甲在门口守着,看见拎着重东西的、扶着老人的,主动就上去搭把手;要是行动不便,提前打服务电话(0371-6378XXXX),他们能把轮椅推到停车场门口接你。“上回我带80岁的妈去,志愿者全程扶着,还帮我们拍了张合影——妈说,这张照片要放大了挂在床头,就像跟我爸‘一起拍了全家福’。”住在金水区的李大姐说,“陵园的细节做得真暖,不像以前想的那么‘冷’。”
其实啊,春节去陵园从来不是“触霉头”,是把“年味儿”带过去,跟爸妈“一起过年”。就像张阿姨说的,她会把枣花馍放在老伴儿的墓碑前,再摆上一双干净的筷子:“老周,今年的馍我加了点儿奶粉,比去年的还喧乎,你尝一口。”然后坐在台阶上,掏出手机翻照片:“你看,孙子这次考了双百,奖状贴在冰箱上呢;我种的君子兰开了,红扑扑的,跟你以前养的一样。”风里飘着腊梅的香,吹得墓碑上的照片轻轻动了动,就像老周在说:“乖,我尝着了,比去年的还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