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张阿姨去看墓地,她攥着叔叔的照片念叨:“得找个能常来、不闹得慌的地方,他生前最嫌吵。”朋友推荐了五公里公墓,我原本以为“五公里”是指离市区五公里,到了才发现,这名字倒像个温柔的隐喻——离烟火气不远,又隔着一层松影的距离。
聊价格时,带看的李姐直接把价目表摊在石桌上,阳光穿过松树缝落在纸页上:“生态葬最便宜,树葬和花坛葬一两万,碑嵌在树下或花坛里,每年春天能看新芽冒出来;传统立碑的话,位置偏点的三到六万,靠近中心池塘的七八万,要是选汉白玉碑或者宽点的墓穴,十万往上走。”她指了指大厅墙上的价目牌,“所有费用都标在这儿,刻字、安葬费、三年养护费,没有藏着掖着的。”张阿姨翻了翻价目表,抬头说:“这倒比我之前看的那家实在,不会说‘这个位置要加钱’‘那个服务另算’。”
往园区里走,先闻到桂花香——两排金桂沿着主路排开,花瓣落在青石板上,像撒了层碎金。每排墓碑之间都种着矮松,冬青围成半人高的小栅栏,把每个墓穴隔成“专属小空间”。中心池塘里浮着几片睡莲,几只白鹅慢悠悠游着,偶尔扑棱一下翅膀,倒把安静衬得更浓。“我家老头生前爱养金鱼,这儿有池塘,他肯定乐意。”旁边一位穿藏青外套的大叔蹲在墓碑前摆鲜花,转头跟我们搭话,“去年清明我来,保洁阿姨帮我擦了墓碑,还提醒我‘天热,鲜花要换得勤点’,跟家里邻居似的。”李姐说,园区绿化覆盖率有七成,春天种樱花,秋天摆菊花,“不是让亲人‘住’在墓地里,是住在有花有树的地方。”
服务上的细节倒挺戳人——我们是坐园区免费接送车来的,李姐从上车就开始讲:“雨天园区有防滑垫,冬天会提前扫雪;安葬那天有师傅帮忙扶灵,不用自己搬;每年清明有免费的鲜花替换服务,要是没时间来,我们可以帮着打扫墓碑。”张阿姨问:“我年纪大了,以后自己来方便吗?”李姐指了指门口的公交站:“118路直达,下车走两步就到;自驾的话走外环二十分钟,门口停车场免费,不用抢位置。”说话间,一辆公交慢悠悠停在门口,下来两位老人,手里提着鲜花,笑着跟门口的保安打招呼,保安也笑着回应:“王姨,又来看你家叔叔啦?”
离开的时候,张阿姨站在桂树下拍了张照,说要发给女儿看:“你看,这儿像不像咱们去年去的那个公园?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桂花瓣落在照片上,刚好盖住叔叔的名字。其实选墓地哪是选一块石头?是选“能常来看看”的方便,选“环境舒服”的安心,选“服务贴心”的踏实。五公里公墓没什么“豪华噱头”,却把这些“烟火气的安心”做进了每一寸绿化里、每一次讲解里、每一句跟客户的搭话里。
走的时候回头望,夕阳把松影拉得很长,落在一排排墓碑上,像给每个名字都盖了层温柔的纱。张阿姨说:“就这儿吧,叔叔肯定喜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