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固始,老一辈人常把“归土为安”挂在嘴边。就像村口老槐树下晒着太阳的爷爷们,聊起身后事总说“得回淮河边上的地,不然魂儿飘得远”。可如今问起墓地价格,连卖水果的王婶都能感慨“现在墓地比城里房子还金贵”——不是夸张,是这“入土为安”的事里,藏着太多具体的考量。
固始的墓地分两类,价格差得挺远。经营性墓地多在城区周边,比如番城的福泽园、秀水的永安园,算是县城里“有头有脸”的去处。上周我去福泽园打听,管理员说位置好的“临湖双穴”连汉白玉碑带维护费要8万多;靠后排的单穴3万起步,换普通花岗岩碑还能省五千。乡镇的公益性墓地就便宜了,陈淋子镇、黎集镇的村集体墓地,本村人买双穴只要几千块,但得是本村户籍——这是规矩,毕竟是给乡亲留的“根”。
影响价格的因素,固始人都能说出二三。首先是“位置”,得“有山有水”——福泽园临湖的穴位能看远处妙高寺山,比后排贵一倍;其次是“材质”,汉白玉碑比普通石头贵一万多,固始人讲究“碑石要结实,能传几代”;还有“距离”,离城区近的墓地贵,比如永安园离县城10分钟车程,价格比乡镇墓地高两倍,可好多人愿意花这钱:“平时忙,周末能常来看看”。我认识做建材的李哥,去年给父母选了永安园的“半坡穴”,就是图离得近,“父母生前总说想常看见我,离得近,我能多来几趟”。
买墓地还有些“固始式技巧”。比如提前规划——福泽园管理员说去年涨了5%,今年还得涨,“城区周边地越来越少”;再比如选双穴——比两个单穴便宜一万多,固始人大多选双穴,“夫妻俩得埋一起,不然孤单”;最关键是“看证”,必须要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和《国有土地使用证》,我朋友去年差点买了城郊私人墓地,没证赶紧退了,“要是拆了,父母骨灰没地方放,那才叫不孝”。
其实在固始,墓地价格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。张阿姨给父母选了郭陆滩镇的公益性墓地,只要三千块,选的是挨着老房子的位置,“父母生前爱蹲老房子门口剥毛豆,挨着老房子,他们肯定踏实”;同事小杨给爷爷买了福泽园的临湖穴,花了六万,“爷爷生前爱钓鱼,临湖能看水,就像他还在河边坐著”。
说到底,固始的墓地价格里,藏的是中国人对“家”的执念。不是越贵越好,是要合父母的心意,要孩子能方便祭拜,要那一份“根”的归属感。就像清明雨里,有人捧着菊花站在墓前说“爸妈,我来了”——那声问候的温度,从来不是墓碑上的价格能衡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