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北邙山还裹着淡雾,洛阳北邙陵园的塔林就醒了。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,一排排米白色的塔柱立在绿树间,顶端铜铃被风碰出轻响,倒比山下的车流声更让人安心。负责打扫的李姐攥着抹布擦过每一层龛位,石面蹭出细碎的光,"跟给自家老人擦桌子似的,得亮堂堂的"。她的扫帚扫过塔基下的三叶草,露珠滚进泥土——连塔林周围的空地都种了牡丹和月季,春天开得热热闹闹,像给塔群围了圈花裙子。
北邙山自古是"葬在北邙"的风水宝地,可现在的陵园早不是"一坟一碑"的模样。塔葬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,不是图便宜,是舍不得让亲人的骨灰埋在地下不见天日。陵园的王经理蹲在塔前,摸着汉白玉龛门说:"你看这小格子,能嵌照片,能放老人的旧手表、孙女的蜡笔画,比冷冰冰的墓碑更像'家'。上周有个小伙子,把他爸的自行车钥匙挂在龛位旁,说'爸以前总骑车接我,现在钥匙陪着他,就像还能一起去买菜'。"
常来帮邻居打听的老周说,塔葬的价钱跟"选房子"差不多——位置是关键。向阳的中层(二楼、三楼)能晒到上午的太阳,龛位用细磨的汉白玉,边缘刻着云纹,基本款大概3-5万;高层(五楼以上)性价比高,能便宜1-2万,年轻人爱选,"爬几层楼不累,还能站得高看远处的牡丹园";低层(一楼)方便老人祭祀,不用爬楼梯,伸手就能摸到龛位,价钱比中层贵点,但胜在省心。"我给老伴选了三楼的位置,"住在涧西的张阿姨摸着龛门上的照片,"他生前爱养牡丹,从这儿能看见山脚下的牡丹园,春天开红花时,我就搬个小凳子坐这儿,跟他说'你看,花开了'。"她的布包里装着老伴的老花镜,"这龛位4万,比买墓地省一半,还能天天看他喜欢的风景"。
王经理说,价格从来不是"一口价"。经济紧张的家庭可以选简装款,普通石材但做工扎实,2万出头就能拿下;想加细节的,比如刻老人的手书、装小射灯(晚上照亮照片),加几千块就行。"我们不推贵的,只推合适的。"他指着塔林旁的祭祀亭,"那石桌石凳免费给家属用,逢年过节来烧柱香、摆碗饺子,比在墓地里蹲地上方便多了。"
傍晚的风裹着牡丹香,一个小姑娘抱着野菊花跑过来,把花放在三楼龛位前喊"爷爷"。她妈妈站在旁边,手里攥着保温杯:"爷爷以前说,要葬在能看见太阳的地方,现在这塔位刚好——早上晒太阳,晚上看晚霞,比埋地下强多了。"风掀起小姑娘的裙子,塔尖铜铃又响了。其实对选塔葬的人来说,价格从来不是最重要的——重要的是,这个"小格子"能装下对亲人的念想,能让风、阳光和花香,替自己多陪陪TA。就像李姐说的:"你给老人选的不是龛位,是个能晒到太阳的'家'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