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中牟的陵园,不少本地人会想起黄龙岗——这座坐落在贾鲁河畔的墓园,似乎带着某种特殊的温度,既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,也连接着活人与过往的情感纽带。最近常有读者问:“黄龙岗陵园还有出售的墓碑吗?”今天不妨就着这个问题,聊聊黄龙岗的现在与它藏在烟火里的“生命印记”。
答案是肯定的。黄龙岗陵园作为中牟本土运营多年的经营性陵园,目前仍有不同规格的墓碑在售。从传统的中式碑型到简约的现代款,甚至结合了家族合葬需求的定制碑,都能在园区找到对应的选项。价格方面也覆盖了不同家庭的预算,从几万元的基础款到十几万元的个性化设计,每一款墓碑都有明确的定价体系,不会有隐形消费。负责销售的工作人员说,最近两年选“生态碑”的人多了——这种碑型用环保石材制成,碑身刻字简洁,周围搭配绿植,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,也暗合“入土为安,归于自然”的传统理念。有位刚买了生态碑的年轻人说:“我爸生前爱养多肉,所以我让设计师在碑旁留了个小花槽,以后每年春天都能给里面种点他喜欢的多肉,就像他还在侍弄阳台的花一样。”
很多人选黄龙岗,不全是因为“有碑卖”,更多是看中它的“烟火气”。陵园紧挨着贾鲁河,春天的时候,河岸的柳树会把绿影投进园区的小径;秋天的银杏叶落满碑前的石阶,风一吹,像给先人的“信笺”盖了层金箔。园区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装饰,甚至保留了几棵几十年的老槐树——那是建园前就有的,现在成了“地标”,不少老人指定要把墓碑安在老槐树下,说“闻着槐花香,像回到小时候的院子”。还有每年的清明、冬至,园区会组织免费的代祭服务,工作人员会帮不在本地的子女给先人的碑前摆上一束菊花,擦一擦碑身的灰尘。去年清明,一位在深圳工作的姑娘给园区打了电话,说没法回来,工作人员不仅帮她摆了菊花,还拍了段小视频发过去——视频里,姑娘母亲的碑前,菊花上还沾着晨露,碑身的“妈妈”两个字被擦得发亮。姑娘后来回复说:“看到视频,我像摸到了妈妈的手,还是暖的。”
如果打算去选碑,不妨提前做些“小准备”:先和家里人商量好碑型的风格——是要刻上家族字辈,还是留更多空间写先人的生平;如果有定制需求,最好带一张先人的旧照片,销售会根据照片的气质推荐合适的设计;记得问清楚墓碑的维护服务——黄龙岗的墓碑是终身免费维护的,比如碑身裂了、刻字褪色,园区会负责修复,这一点对很多家庭来说很重要。还有,去的时候可以绕园区走一圈,看看不同碑型的实际摆放效果,生态碑”旁边的绿植长得怎么样,传统碑的石材有没有色差——毕竟,墓碑不是“商品”,是要陪先人数十年的“家”。
那天离开黄龙岗的时候,碰到一位阿姨在给老伴的碑前摆橘子——那是老伴生前最爱的水果。阿姨说:“去年选的碑,就选在老槐树下,他以前总说,等老了要找个有树的地方养老。现在好了,他在这儿,我每天来看看,像他还在身边似的。”风里飘着槐花香,阿姨的声音很轻,却像落在碑上的阳光,暖得让人鼻子发酸。原来,黄龙岗卖的从来不是“墓碑”,是给思念找一个“落脚的地方”,是让活着的人,能对着一块刻着名字的石头,再说一句:“我想你了。”而那些立在老槐树下、贾鲁河边的墓碑,也从来不是冰冷的石头,是一个个“没说完的故事”,是藏在中牟烟火里的“生命印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