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麦田的香气掠过延津的村道,巷口的老人们坐在石凳上晒着太阳,偶尔会聊起“身后事”——不是忌讳,是把日子过明白了,想给自己或先走的亲人找个“踏实的归处”。在延津这个满是麦浪的小县里,墓地从来不是冰冷的建筑,更像给亲人安了个“乡下的家”,离老家近,离土地近,离牵挂的人近。
常被当地人提起的墓地有三个去处:西屯村旁的福安园、胙城方向的孝亲苑,还有城东北的永安园。福安园离县城不远,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走20分钟就到,门口的老槐树有几十年了,树洞里还塞着孩子们塞的小纸条。园子里种满了松柏,一进去就觉得凉丝丝的,隔着一条灌溉渠就是连片的玉米地,风一吹,玉米叶沙沙响,像有人在轻声说话。孝亲苑离老胙城遗址不远,离县城稍远些,要走半小时乡村公路,园门口有个小池塘,夏天满池荷花,常有晨练的人沿着遗址公园步道走过来,顺带看看园里的松柏。永安园离107国道近,适合县城里的人家,园里布局整齐,有喷泉和小广场,设施更全些。
价格上的差异,藏着当地人的生活逻辑。福安园的立碑墓,靠近主路的要3万多,往里走些的2万出头——主路位置采光好,推轮椅也能进,祭扫方便;往里的位置被松柏裹着,安静得能听见松针落地声,适合喜欢清静的人。孝亲苑的生态墓最接地气,1万5左右,是卧在草皮里的平碑,草长得旺时能盖住碑边,像在地里种了棵树。永安园离县城近,立碑墓要4万多,胜在交通方便,有公共厕所和休息区,适合经常来祭扫的城里人。
张婶去年给老伴选了福安园最里面的墓,她坐在石凳上抹了抹眼角:“老伴生前是老会计,退休了就爱蹲地里拔草。现在那位置旁边有棵松树,风一吹松针落下来,像他生前给我扇扇子。”村头王大哥选了孝亲苑的生态墓,笑着说:“我爸种了一辈子地,说死后要回地里。现在每次去,我都带锄头给草锄根,就像跟他一起种地。”县城的李姐选了永安园,她说:“妈喜欢热闹,每周带杯豆浆去,坐在休息区跟她说话,像她还在我身边。”
其实在延津,选墓地从不是“选贵的”,而是“选合心意的”——是老人临终前念叨的“离老家近点”,是子女想让亲人“住”在能常去看看的地方。风里飘着麦香的日子里,捧着一碗捞面坐在墓前,说一句“爸,蒜汁放多了,您别嫌辣”,或者“妈,今年麦子亩产一千斤”,就是最暖的牵挂。
想选墓地的人不妨多走几步:先去园里踩踩点,看看位置有没有遮挡,有没有噪音;价格根据经济情况来,不用打肿脸充胖子;办理手续要带身份证和死亡证明,提前跟园里联系好,省得跑冤枉路。毕竟,所谓“归处”,不过是让亲人“住”在你心里,也“住”在离你不远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