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贾鲁河风里还带着麦苗的香气,沿着河堤往南走几里地,就能看到崔庙镇的福园陵园——这是荥阳本地人常提的“实在园子”。上周陪邻居李叔去看墓,他攥着老伴的照片念叨:“她一辈子省吃俭用,要是知道我花几万块买块石头,肯定要骂我浪费。”其实像李叔这样的人不少,在荥阳,找一块“便宜又安心”的墓地,从来不是“凑活”,而是“把钱花在刀刃上”。
荥阳市的墓地大多分布在南部丘陵和北部沿黄区域,其中性价比高的要数南部的崔庙、刘河一带,还有贾鲁河沿岸的几个公益性陵园。比如崔庙的福园,墓型以小型立碑和树葬为主,价格基本在1.2万到3万之间;贾鲁河边的惠泽园,因为是公益性公墓,政府补贴后,最实惠的花坛葬只要八千多——但要提前排队,毕竟名额有限。而市区周边的经营性陵园,比如索河边上的某个园子,起步价就得四万往上,差的就是“离市区近”这一里地的距离。
为什么有的墓地便宜?其实掰开了说就三点:一是位置,离市区越远,土地成本越低,价格自然下来;二是墓型,树葬、花坛葬这类生态墓,不用大兴土木,价格比传统立碑便宜三分之一;三是性质,公益性公墓由政府主导,不以盈利为目的,价格是经营性公墓的一半甚至更低。但选便宜墓得先“把好关”:首先要看“两证”——《国有土地使用证》和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,没有这俩的“黑公墓”再便宜也不能碰;其次看维护,有的便宜墓没人管,一年下来草比人高,祭扫的时候连墓位都找不到;还有交通,比如刘河的某个陵园,虽然便宜,但山路绕,年纪大的人上去费劲,后代祭扫也麻烦,这就得权衡。
张阿姨去年给父亲选了福园的树葬,墓位就在老槐树底下,不到两万块。她跟我说:“父亲生前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下了一辈子棋,我选这儿,不是图便宜,是觉得他能‘住’得习惯。”其实选墓地的本质,从来不是买一块土地,而是给思念找个“落脚的地方”。上周去福园,看到有年轻人在墓前放了串糖葫芦——那是老人生前最爱的零食,阳光穿过树叶洒在糖稀上,亮闪闪的,比昂贵的花圈更让人暖心。
荥阳的便宜墓地价格,说到底就是“1万起步,5万顶天”——但数字背后,是对老人的心意,是对“安心”的理解。选的时候别急,沿着贾鲁河走一走,去崔庙的园子里坐一坐,听听风里的麦苗香,看看老槐树上的鸟窝,你会发现,最适合的那个墓位,从来不是价格标签上的数字,而是“想起老人时,心里能暖一下”的踏实。就像李叔说的:“等我走了,就埋在福园,和老伴的墓挨着,这样她骂我浪费的时候,我能赶紧递上一杯茶——毕竟,她的脾气我最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