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,郑州的风里飘着槐花香,不少家庭会带着鲜花去看亲人。比起从前只看重“风水”,现在更多人会问:“有没有环境好点的陵园?像公园一样,走进去不那么难受。”其实郑州周边藏着不少这样的地方——不是冷冰冰的石碑林,而是有花有树、能让人慢下来的“思念空间”。
沿着北四环往黄河边开,远远就能看到邙山生态陵园的入口——两排高大的国槐像迎宾的仪仗队,进去后是一条铺满青石板的步道,两边种着桃树和梨树。春天花开的时候,粉的白的连成一片,风一吹,花瓣飘落在脚边,倒不像传统陵园的肃穆,更像走进了郊外的小公园。陵园里有个不大的人工湖,湖边种着睡莲,夏天粉色的莲花浮在水面上,很多家属会把鲜花放在湖边的石凳上,说“他生前爱钓鱼,在这里能听得到水声”。位置就在惠济区北四环与黄河游览区之间,从市区出发走江山路或天河路,大概30分钟就能到。
新郑龙湖镇的云鹤生态艺术陵园,藏在泰山村脚下。从市区出发走大学南路转龙湖大道,约40分钟车程。和别的陵园不一样,这里没有密密麻麻的墓碑,很多是草坪葬——把骨灰埋在草坪下,上面种一棵小松树,墓碑是一块刻着名字的青石板,平放在草地上。园区里有很多雕塑,比如抱着书本的女孩、拉二胡的老人,都是根据逝者生前爱好定制的。有次遇到一对年轻夫妇,他们给孩子选了树葬,说“孩子喜欢爬树,就让他变成一棵树吧,以后我们来的时候,能摸着树干说说话”。园区的步道用碎石头铺成,两边种着月季和蔷薇,夏天花藤爬满栅栏,连风里都带着花香。
中牟官渡镇的福寿园,离官渡古战场遗址只有两公里。沿着郑开大道往东,看到“官渡之战”的路标转进去就能找到。陵园里种了大片松柏,树干笔直像守着亲人的士兵,中间有个“思亲湖”,湖边有木质凉亭,亭子里挂着铜铃,风一吹铃声叮当作响。有位常来的叔叔说,父亲是老军人,生前爱读《三国演义》,选这里是因为“离官渡古战场近,他能和老伙计们聊聊天”。陵园服务很贴心,入口有免费电瓶车接送,碰到年纪大的家属,工作人员会主动帮忙拿鲜花,还提醒“台阶滑,慢点儿走”。
采访时遇到的家属说过最戳心的话:“环境好不是摆样子,是让我们想起亲人的时候,不是哭着进去,而是笑着回忆。”郑州的陵园正在变样——从前的“土堆+石碑”,变成了有花有树的“思念公园”。选陵园时不妨多走几步:看有没有开满花的步道,有没有能坐下来的石凳,有没有让你觉得“这里像他会喜欢的地方”。毕竟,对亲人最好的怀念,从来不是昂贵的墓碑,而是一个能让你安心坐下,和他说说话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