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清明节,陪妈妈去云鹤生态艺术陵园给外婆扫墓。刚走到紫藤花架下,就听见旁边两位阿姨在聊:“今年的管理费你交了吗?是不是还得一年一跑啊?”这话让我停下脚步——看来不少家属都和她们一样,对“管理费怎么交”“交了干什么用”有着实实在在的疑问。
其实我之前也好奇,为什么陵园要收管理费?后来跟着朋友去服务中心办理手续,顺便问了问工作人员才明白:云鹤作为生态艺术陵园,最核心的“生态”二字,从来不是说说而已。山坡上的马尾松要定期修剪枯枝,不然暴雨天容易压到墓碑;湖边的水生鸢尾得清理腐烂的叶子,不然会堵了水循环系统;那些用汉白玉雕的艺术小品,得每年刷一次防风化的保护剂;就连园区的石板路,雨天滑了也得及时做防滑处理。这些看似细碎的工作,全靠管理费支撑——它不是“额外收费”,是让每个穴位都保持当初入园时的样子,像给亲人留着一间永远整洁的“家”。
至于大家最关心的“是不是一年一交”,工作人员的回答很实在:“我们的缴纳方式挺灵活,看家属的需求。”既可以选择每年交一次,比如扫墓时顺路到服务中心刷个卡,或者提前在公众号上点几下就能完成,5分钟都用不了;也能选3年、5年的长期套餐,甚至有家属一次交了10年,说“反正每年都要来,一次交完省得忘”。我碰到一位姓陈的叔叔,他选的是一年一交:“我每年来四次,清明、冬至,还有外婆的生日和忌日,每次来都能看看园区的变化——去年樱花林加了长椅,今年荷花池修了围栏,交管理费的时候和工作人员聊两句,倒像走亲戚似的,不麻烦。”
更让我触动的,是管理费背后的“温度”。云鹤的公众号每月都会发“管理费使用报告”,上个月修了儿童纪念区的防滑地垫,这个月给玉兰树施了肥,下个月要给景观石做防腐蚀处理。有次碰到一位阿姨,她指着湖边的柳树说:“这棵树是我先生去世那年种的,去年管理费里就有给树浇水的钱,你看今年枝条垂得多长,像他生前摸我头发的样子。”还有重阳节的时候,园区用管理费买了黄菊花,给每个穴位都摆了一支,一位老爷爷摸着菊花瓣说:“我家老太太生前就爱菊,你们比我想得还周到。”
也有人会担心“交了钱没服务”。云鹤的工作人员说,服务中心门口就有“监督箱”,还有专门的反馈电话。我问过常来的李阿姨,她笑着说:“去年我反映墓碑上的刻字有点模糊,第二天就有人来重新描了金,还打电话让我来检查。”其实家属在意的从来不是“交多少”,而是“花在哪”——当你看到草坪永远剪得整整齐齐,鲜花永远开得热热闹闹,墓碑永远擦得干干净净,那种踏实感,比什么都重要。
离开的时候,妈妈摸着外婆的墓碑说:“你看,这地方还是和你刚来时一样漂亮。”风里飘着紫藤花的香,远处传来工作人员修剪冬青的声音。原来管理费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而是一群人用细心攒起来的“陪伴”——它让逝去的人永远有个“家”,让活着的人永远有个“能回去的地方”。至于“是不是一年一交”,其实答案很简单:你觉得舒服的方式,就是最好的方式。毕竟对于思念来说,灵活一点,温暖一点,比什么都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