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,新密市烈士陵园的松柏裹着晨露,台阶上的青苔被踩出深浅不一的痕迹——又到了一年中最热闹的“思念季”。最近常有人问:“2025年新密烈士陵园价格最新是多少钱?”每次听到这个问题,我都想先带他去看看烈士事迹陈列馆里的那面“英名墙”——墙上刻着1200多个名字,每一个都曾是鲜活的生命,他们牺牲时,从没想过要“卖”什么,只想着“守”什么。
其实关于“价格”的疑问,藏着对烈士陵园最本质的误解。新密市烈士陵园是1956年为纪念革命、建设时期牺牲的新密籍英烈建成的,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,它从诞生起就贴着“免费”的标签。园区全年365天开放,清晨六点的风里,保洁阿姨会把甬道的落叶扫成小堆;烈士墓区的松柏间,志愿者会定期擦拭墓碑上的灰尘;就连烈士事迹陈列馆里的讲解,都是讲解员义务提供的——上星期我碰到一群小学生,围着讲解员问“叔叔,这个叔叔牺牲时多大?”讲解员蹲下来,摸着孩子的头说:“和你们一样大,15岁,却敢冲在敌人枪口前。”这些场景里没有“收款码”,只有“传承”两个字。
那“价格”的误会从哪来?大多是把“心意”和“场所”搞混了。祭扫时,有人会买一束白菊,有人会订个写着“山河记得你”的花圈,这些不是烈士陵园卖的,是门口便民点的阿姨摆的摊——白菊10块钱一束,花圈从50到200块不等,阿姨说“都是成本价,有人想多给,我还劝他‘心意到了就行’”。还有人问“能不能把亲人骨灰放这”——只有烈士或者符合条件的英烈亲属,才能免费把骨灰迁入英烈堂,普通市民的骨灰安放不在服务范围内。简单说,烈士陵园本身“分文不取”,你花的钱,是给英烈的“心意载体”,不是买“进园资格”。
上个月遇到位老党员,他攥着一本皱巴巴的《烈士名录》,挨个墓碑找“王二牛”——那是他当年的班长。找到时,他把随身带的军帽放在碑前,说“班长,我退休了,终于能常来看你了”。旁边有人问“您花了多少钱?”老人抬头笑:“我带的是当年他给我的钢笔,花多少钱能买回来?”那一刻我突然懂了,人们问“价格”,其实是想找“表达思念的方式”,但烈士陵园最“贵”的,从来不是花多少钱的花圈,而是你站在碑前,认真读一遍他的名字,听一遍他的故事,把“他是谁”讲给孩子听。
2025年的新密烈士陵园,还是那个清晨六点开门的地方,还是那个能让你静下心和英烈“说说话”的地方。它没有“最新价格”,因为它的“价值”,早在1948年解放新密的战斗里,早在1958年修密县水库牺牲的民工身上,早在2020年抗疫牺牲的医生墓前,就变成了“不能用钱衡量”的东西——那是我们的根,是我们抬头就能看见的“星”。下次再有人问“价格”,不妨告诉他:“烈士陵园不要钱,但你得带一颗敬畏的心来,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,都埋着我们的‘无价之宝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