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对着书桌上的老照片发呆——是去年清明和母亲在北邙陵园给外公扫墓的画面。相框里的母亲捧着一束白菊,身后的柏树林影影绰绰,像极了外公从前种在院子里的那排。忽然想起,好些日子没去看他了,想趁着周末再去一趟,却猛地拍了下额头:上次存的陵园电话好像换了?最近开放时间有没有调整?毕竟清明刚过,会不会有什么变动?
其实不止我,上周邻居张阿姨还拿着手机来找我:“姑娘,你帮我看看这个号码对不对?我在网上搜的‘北邙陵园电话’,打过去说是要先交定金,怪吓人的。”我赶紧帮她查了陵园的微信公众号——原来张阿姨点了个弹窗广告,差点被骗。关于荥阳北邙陵园的联系电话,我特意问过陵园的工作人员:最靠谱的永远是官方渠道。比如登录陵园官网,首页“服务热线”栏的号码是每天9点到18点有专人值守的;或者关注“荥阳北邙陵园”公众号,菜单栏“联系我们”里的“一键拨号”,直接连到值班中心;嫌麻烦的话,打114查“荥阳北邙陵园有限责任公司”,也能拿到准确号码——别信陌生链接,稳妥才是第一位的。
说到开放时间,我记着工作人员的提醒:日常是早上8点到下午5点半,春夏秋三季天热,闭园时间会延长半小时;冬天天短,下午4点半就清园了,怕游客摸黑下山不安全。要是赶上清明、冬至这样的祭扫高峰,陵园会提前到早上7点开门,晚上延长到6点闭园,门口还有志愿者引导停车、帮着拎东西。去年清明我去的时候,门口摆着免费的矿泉水和洗手液,连卫生间都贴了“小心地滑”的温馨提示——细节里都是安心。
对了,要是遇到极端天气比如暴雨、暴雪,陵园会提前在公众号发通知,或者给预留过电话的家属发短信。去年夏天暴雨那回,我就是收到短信才没白跑一趟——那天早上本来要出门,手机“叮”的一声,是陵园的提醒:“今日因暴雨临时闭园,恢复时间请关注公众号。”虽没去成,却因为这份贴心,少了许多遗憾。
其实北邙陵园跟我从前想的不一样,没有冷冰冰的围墙,进门是一片开着虞美人的草坪,风一吹像撒了把碎银子;柏树林里的小路铺着鹅卵石,每隔一段就有石桌石凳,供人歇脚;“便民服务亭”里有轮椅、雨伞,甚至热水和应急药品——上次母亲腿酸,工作人员主动推来轮椅,陪我们走到墓碑前,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。
昨天傍晚我打通陵园电话,接电话的小姑娘声音甜甜的:“姐,周末开放时间没变,您要是带老人来,提前说一声,我们帮您留轮椅。”挂了电话,我望着窗外的槐树,忽然想起外公从前在院子里等我放学的样子——原来那些没说出口的思念,从来都有处可去。
周末清晨,我拎着母亲蒸的艾草青团,怀里抱着白菊,沿着熟悉的路往陵园走。风里的槐花香越来越浓,柏树林的影子越来越近,远远看见门口的志愿者笑着挥手——像外公从前那样。进了门,草坪上的虞美人开得正艳,柏树林里的鸟叫得清脆,我蹲在墓碑前,把青团放在石台上:“外公,这是妈蒸的,您尝尝。”风掠过耳际,仿佛听见他说:“乖,来了就好。”
离开时,夕阳把柏树林的影子拉得很长,我回头望了眼墓碑,忽然觉得安心——不是因为找到了电话和开放时间,而是因为知道,这里的每一寸土地,都装着对故人的尊重,对生者的温柔。
如果你也想来看望故人,记得先找官方渠道要电话,提前确认开放时间;要是带老人,提前打个招呼,陵园会帮你留轮椅;遇到天气不好,先看公众号通知——这些小细节,能让你的缅怀之路更顺畅。毕竟,思念不该被“找不着电话”“跑空腿”打断,它该像风里的槐花香,轻轻柔柔,却始终在那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