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黄河纪念公园墓地有那些名人?

  • 2025-10-14
  • 编辑:郑州陵园网

清晨的风裹着黄河的湿润吹过邙山脚下,黄河南岸的黄河纪念公园里,国槐的枝叶沙沙作响,像在和碑石上的名字轻声对话。对于郑州人来说,这里从来不是一座普通的墓地——它依着母亲河的臂弯,装着这座城市最鲜活的记忆,那些曾让郑州更有温度、更有分量的人,最终都回到了黄河身边,把故事留在了浪花里。

在纪念公园的西北角,谢瑞阶先生的墓碑前常摆着几枝带晨露的野菊花。这位被称作“黄河画家”的老人,一辈子都在追着黄河跑:二十岁那年,他背着画板沿着黄河岸走了二十天,从巩义的石窟寺走到开封的龙亭,把黄河的浪、岸边的老艄公、滩上的酸枣树都画进速写本;五十岁时,他为人民大会堂创作《大河上下浩浩长春》,用浓墨重彩把黄河的“雄”和“柔”揉成一团——画里的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奔涌而来,浪尖上闪着金光,连周总理都夸他“画出了黄河的魂”;八十岁高龄,他还拄着拐杖去壶口瀑布,说“我得再摸摸黄河的脾气,不然画出来的浪没有劲儿”。2000年谢老去世,家人按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黄河边——就像一个孩子终于回到母亲怀里,他画了一辈子黄河,最后把自己也变成了黄河的一部分。现在站在他的墓碑前,望着不远处滚滚东流的河水,总能想起他说过的话:“黄河不是一条河,是中原人的骨头,我要把骨头里的劲儿画出来。”

离谢老的墓碑不远,是任访秋先生的安息地。这位郑州大学的老教授,一辈子都在文字里“挖宝”——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他,像个执着的“文字侦探”,把鲁迅、胡适这些文人的故事从故纸堆里翻出来,讲给一届又一届郑大学生听。任老的课总是挤得满满当当,窗台上都趴着学生:讲鲁迅的“横眉冷对”时,他的声音里带着剑拔弩张的劲儿;讲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读到“父亲蹒跚地过铁道”,他突然红了眼眶,手里的课本抖了抖。退休后,他还在写《河南近代文学史》,说“中原的文化就像黄河的支流,看着细,汇在一起就是浩浩荡荡的大河”。2000年任老去世,学生们把他翻烂的《鲁迅全集》和一摞手稿放在他身边——那是他最宝贝的东西。现在每年清明,都有郑大的学生来这儿,坐在碑前读一段自己写的文章,风掠过书页,像是老人在轻声回应:“写得不错,再改改细节。”

郑州黄河纪念公园墓地有那些名人?-1

纪念公园的东边,有块“热闹”的墓碑——碑前总摆着矿泉水、旧交警帽,甚至还有小朋友的蜡笔画。这里葬着老交警王民选。王哥在人民路岗亭站了三十年,不管暴雨天还是大雪天,他的身影都像棵老槐树立在路口。1998年夏天,郑州下大暴雨,人民路积水没到膝盖,他抱着被困车里的孩子往医院跑,自己却冻得肺炎;2005年冬天,他拦住一辆闯红灯的车,司机没踩住刹车把他撞出两米远,醒过来第一句话是“孩子没事吧?”退休那天,岗亭外站满了市民:卖早餐的张阿姨递给他一碗热豆浆,曾经被他救过的小宇抱来一束向日葵。2018年王哥去世,遗嘱里说“我要葬在黄河边,能看见郑州的车水马龙”。现在每当有交警路过,都会停下来敬个礼;附近小学的孩子春游,总爱来这儿画蜡笔画——画里的王爷爷戴着警帽,站在阳光里笑,身边是川流不息的汽车。

其实在黄河纪念公园,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:有一辈子在国棉厂织布的老工人,墓碑上刻着“我织的布,裹过郑州的冬天”;有教了四十年书的小学老师,碑前总放着学生送的手工贺卡;还有爱唱豫剧的老太太,家人把她的戏服叠得整整齐


买墓地 郑州陵园网
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

13581568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