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不得不为亲人的身后事做打算时,“龙凤公墓价格多少钱?”往往是第一个跳出来的问题。毕竟,一场体面又合心意的安葬,既要对得起亲人的牵挂,也要接得住自己的经济能力。我们就顺着这个问题,慢慢扒开龙凤公墓价格背后的“层层褶皱”,帮你弄明白每一笔钱的去向。
龙凤公墓的位置像一根“价格指挥棒”。离城市越近,价格越容易往上走——比如位于三环边的“翠岭园区”,开车25分钟就能到市中心,墓位均价在八万左右;而藏在近郊山林里的“松涛园区”,虽然多走15分钟路程,却换来了成片的马尾松,风一吹能听见松涛声,均价反而只要六万。我去年陪邻居张阿姨去看“松涛园区”,她站在一棵老松树下摸了摸树干说:“我家老头生前最爱蹲在阳台听松风,这里比城里的公园还静,贵点也值。”工作人员补充,园区里的“观山位”因为能远眺远处的黛色山景,每平米要比普通位置贵一千块,不少家属就是冲着这眼“活风景”来的。
墓型的选择是价格差距的“主阵地”。传统立碑墓里,最便宜的“素面花岗岩碑”只要四万五,刻上名字和生卒年,简单干净;而加了龙凤浮雕、配了石桌石凳的“吉祥碑”,要卖到十一万——光浮雕的手工雕刻费就花了两万,老工匠得蹲在石材前刻半个月。生态墓是最近的“性价比黑马”:“树葬”是把骨灰埋在银杏树下,只立一个刻着名字的小金属牌,只要两万二;“花葬”更浪漫,把骨灰和虞美人种子混在一起,春天会开出一片红,价格也才三万。艺术墓则是“私人定制款”,有位先生为爱画画的妻子订了个“画架碑”,碑身做成画架形状,上面刻着妻子的画作,价格花了十六万,工作人员说,光是找石材匹配画中的淡蓝色,就找了三个月。
服务和细节是藏在价格里的“隐形价值”。龙凤公墓的“安心服务包”很受欢迎,包含骨灰接运、安葬仪式的主持人、每年清明的免费鲜花,还有24小时园区监控——要是你想看看亲人的墓位,打开手机就能看实时画面。这个服务包要加七千块,但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愿意买,因为没法常回来,有监控盯着才放心。还有园区的“小便利”:免费的手推车帮你运祭品,免费的热水泡杯热茶,甚至下雨时能借到免费的伞。去年清明我去龙凤公墓,刚好碰到阵雨,工作人员举着伞把我送到车上,还递了杯姜茶说“别着凉”,那一刻突然明白,为什么有的家属愿意多花点钱——这些细节不是“额外消费”,是让你觉得“值”的温度。
龙凤公墓的价格从来没有“固定答案”。从两万的生态墓到十几万的艺术墓,每一笔钱都对应着不同的需求:想要方便,选近郊园区;想要浪漫,选花葬;想要安心,买服务包。最重要的不是盯着价格标签,而是去实地走走——摸摸墓石的质感,看看园区的绿化,听听工作人员的介绍,才能找到既合心意又不超预算的选择。毕竟,安葬是给亲人的最后一份礼物,这份礼物的重量,从来不是用价格能衡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