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,郑州的风里总飘着菊香——有人捧着清菊往邙山走,有人沿着南三环找福寿园,还有人穿过惠济区的林阴道,去看龙湖公墓里的老父亲。这些藏在城市边缘的“生命驿站”,装着太多家庭的思念,也藏着一个最实在的问题:郑州市区到底有多少合法公墓?那些挂着“生态陵园”牌子的地方,真的能放心选吗?
其实郑州市区(包括中原、二七、管城、金水、惠济、高新、经开、郑东8个区)的合法公墓,算下来有10个左右——都是在市民政局备案、拿到“殡葬服务许可证”的正规军。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邙山公墓,在惠济区邙山脚下,算郑州“老牌”公墓了,园区里的松柏种了快30年,连台阶都磨得发亮;河南福寿园在二七区,离南三环不远,园区里有片银杏林,每到秋天金黄一片,很多人说“来这里不像扫墓,像陪老人逛公园”;还有郑州烈士陵园,在中原区,是为纪念革命先烈建的,园区里的纪念碑常年有学生来献花;龙湖公墓在惠济区,挨着黄河大堤,能看到远处的黄河,很多人喜欢这里“靠水而居”的安静;鹤鸣山生态纪念园在郑东新区,主打“生态葬”,有树葬、花葬,园区里种满了月季,春天开得热热闹闹;还有炎黄公墓、大河文化园、清华园公墓、颐丰园公墓,也都是民政部门认可的合法公墓。
说到“合法”两个字,很多人可能没太当回事——不就是个证吗?但其实这两个字藏着“安心”。去年有位阿姨找我咨询,说之前在郊区买了个“生态陵园”,销售说“便宜又安静”,结果今年春天突然收到通知,说那片地是耕地,要整改,让赶紧迁坟。阿姨蹲在路边哭:“我给老伴选的地方,怎么说拆就拆?”其实非法公墓的隐患就在这儿——没有民政部门的批文,没有正规的土地使用证,今天是“陵园”,明天可能就变成工地。而合法公墓不一样,每一块墓地都有“身份证”,民政部门会监管,售后有保障,就算过了几十年,也不会突然“消失”。
那怎么才能选到合法公墓呢?其实就几个“小细节”:第一,看“证”——让销售拿出《殡葬服务许可证》和《国有土地使用证》,这两个证是“合法”的硬指标;第二,签合同——要签民政部门统一的《公墓墓穴销售合同》,上面得有民政部门的备案号;第三,要发票——正规公墓会开增值税发票,不是“收据”或者“白条”;第四,查名单——郑州市民政局官网有“合法公墓名录”,直接对着名单找,绝对不会错。
其实选公墓从来不是“选块地”那么简单,它是给牵挂你的人留一个“能常来看看”的地方。就像我邻居张叔,每周都去福寿园看老伴——他说园区里的银杏林是老伴生前喜欢的,每次坐那儿剥个橘子,聊聊孙子考了满分,聊聊楼下的月季开了,就像老伴还在身边。而这一切的前提,是“合法”——只有合法的公墓,才能让这份“牵挂”不会被突然打断,不会被“整改”冲散。
清明的风又吹起来了,我看着楼下捧着菊花的阿姨,想起她去年说的“安心”——其实所谓“安心”,不过是选一个合法的地方,让那些没说出口的话,能有个地方慢慢说;让那些没做完的梦,能有个地方继续做。而郑州的这些合法公墓,就是这样的“安心之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