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登封,多数人先想起嵩山的峻岭、少林寺的禅意,或是中岳庙的古柏。但对许多登封人来说,嵩山脚下还有一处特殊的“家园”——嵩山公墓。它不像景区那样热闹,却用山的沉稳、林的静谧,收纳着无数家庭的牵挂。
嵩山公墓坐落在太室山余脉的缓坡上,背倚嵩山主峰峻极峰,面前是一片开阔的谷地,远处能望见颍河的支流蜿蜒流过。进了门,两排高大的侧柏像迎宾的老友,枝叶间漏下的阳光在石板路上铺成碎金。清晨有薄雾漫过林间,远处的山峰像裹了层纱;傍晚夕阳把嵩山染成橘红色,连墓区的松柏都沾了暖光。有次早上去采访,遇到一位老人在墓前浇花,他说:“这里的风都带着松针的香,比城里的公园还舒服。”墓区里没有刻意修剪的景观树,多是本土的侧柏、银杏和五角枫,春天有新绿冒芽,秋天有银杏叶铺成金毯,连四季的变化都带着嵩山的“本味”。
作为扎根登封的公墓,嵩山公墓最动人的是把中岳文化揉进了每一处细节。墓区的路径顺着山势自然延伸,没有生硬的直角,像极了嵩山的“脉络”;碑刻的字体多选用隶书或魏碑,带着中岳庙碑刻的古朴,连落款的“福”字都藏着中岳庙匾额的笔意;甚至有些家属定制的碑文中,会引用《诗经·崧高》里的句子——“崧高维岳,骏极于天”,把亲人的牵挂和嵩山的千古文脉连在一起。工作人员说,曾有位研究中原文化的学者特意选了这里,他在遗嘱里写:“嵩山是中原文化的根,我要回到根里,和古人们做邻居。”
除了环境和文化,嵩山公墓的服务更像“家里人”的照顾。门口常年停着免费的电动班车,从停车场直接开到墓区入口,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,司机还会下车帮忙扶一把;服务中心的桌子上总摆着温热的茶水,有次看到一位阿姨找不到亲人的墓位,工作人员立刻拿着地图陪她走过去,一边走一边说:“您慢点儿,这段路有点陡,我扶着您。”;甚至还有“个性化养护”服务——如果家属不在登封,工作人员会定期帮着浇花、擦碑,还会拍照片发给家属,像“代看亲人”的老友。基础设施也想得周到:停车场能停两百多辆车,祭扫日再也不用绕着墓区找车位;休息区摆着藤椅和茶几,累了能坐下来喝口茶;连卫生间都装了无障碍扶手,照顾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。有位年轻妈妈说:“我带着两岁的孩子来祭扫,本来怕他闹,没想到工作人员主动帮我推婴儿车,还拿了个小椅子让我坐,比我想的还贴心。”
在墓区逛得多了,听到最多的词是“安心”。张阿姨每周都来,她的老伴儿生前爱爬嵩山,现在墓位正对着峻极峰,她说:“我每次来都带他爱吃的水蜜桃,坐在碑前和他唠唠孙子的考试成绩,风一吹,松针落下来,像他以前拍我肩膀的样子。”还有位刚毕业的小伙子,他的奶奶是土生土长的登封人,一辈子没出过远门,奶奶临终前说:“我要挨着嵩山,这样能听见中岳庙的钟响。”小伙子选了靠近墓区边缘的位置,那里能看到中岳庙的飞檐,他说:“每次来,我都能听见远处的钟声,像奶奶在喊我回家吃饭。”
公墓的意义从来不是“终点”,而是“陪伴”。嵩山公墓用山的沉稳、文化的温度、服务的贴心,把“离别”变成了“另一种陪伴”——亲人在这里,能听见嵩山的风、看见颍河的水,能和中岳的古柏、古碑做邻居;而活着的人,每次来都像“回了趟家”,能在松影里和亲人说说话,能在山风中寻到熟悉的温度。对登封人来说,嵩山公墓不是一处冰冷的墓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