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凤凰山麓还飘着淡淡的槐花香,山脚下的陵园里,晨练的张阿姨正蹲在玉兰树旁拔草——去年她把老伴葬在这里,选的就是能看见这棵树的第三排位置。“老周生前爱养玉兰,说这花像咱焦作的姑娘,温柔又结实。”张阿姨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,风里飘来不远处早餐摊的胡辣汤香,连陵园的空气里都裹着熟悉的烟火气。对很多焦作人来说,凤凰山陵园从来不是一个“冰冷的墓地”,而是藏着亲情余温的“后山”,就像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山上摘槐花,走几步就能到家。
说到位置,凤凰山陵园真是“长在焦作人生活里”的地方。它坐落在中站区焦克路西侧,从市区开车沿焦克路往北走20分钟,远远就能看见陵园门口的石牌坊——上面刻着“凤凰山陵园”五个大字,是本地老书法家写的,笔锋里都带着焦作的厚重。公交17路的终点站就在陵园门口,哪怕没车的老人,坐公交也能直达。不像有些陵园建在几十公里外的深山里,这里离市区近得很,平时想过来看看逝者,踩个电动车就能到,甚至周末带孩子来放风筝,都能顺路绕到墓前说说话。
至于大家最关心的价格,凤凰山陵园的“实在”劲儿,像极了焦作人的性格——把账算得明明白白,不藏着掖着。最常见的传统立碑墓,面积大多在0.8到1.2平方米之间,价格从3万起步,最高到8万。比如靠近“溪水巷”的位置,溪水绕着墓区流,阳光能晒到墓碑的青苔,这样的“好位置”大概要6到8万;而在陵园深处的“柏香里”,四周都是几十年的老侧柏,风吹过来沙沙响,像逝者在跟你说话,价格就亲民很多,3到5万就能拿下。想选环保一点的,生态葬是个热选:树葬是把骨灰埋在柏树下,墓碑做成小巧的金属牌挂在树干上,价格1.5万左右;花葬更浪漫,骨灰混在花田的土壤里,春天会开出一片二月兰,连墓碑都是用花砖做的,价格1万出头。要是想给逝者留个“特别的纪念”,艺术墓就很合适——有做成书本形状的(适合生前爱读书的老人),有刻着豫剧脸谱的(适合喜欢听戏的长辈),价格从10万往上,虽然贵点,但每一块墓都像逝者的“专属故事”。
除了墓型本身的价格,还有几个“小账”得跟大家说清楚。首先是管理费,按照规定每20年交一次,每年大概300到500块,主要用来维护陵园的环境——比如修剪树木、清理墓碑、维护溪水渠,去年陵园还把墓区的小路换成了防滑砖,就是用的管理费。然后是刻字费,普通的宋体或楷体刻字是免费的,但如果要刻逝者生前的手书,或者加刻孙子的画,就得另外收费,大概500到1000块不等。安葬费的话,陵园会提供“全流程服务”:从抬棺到摆花,从清理墓穴到封土,费用大概1200到1800块,不用自己找工人,省了不少麻烦。还有每年的清明,陵园会免费给每个墓碑送一束菊花,要是没时间来,打个电话就能让工作人员帮忙代祭,拍个小视频发过来——去年疫情期间,好多在外打工的焦作人就是这么跟逝者“见面”的。
其实跟很多家属聊过,他们选凤凰山陵园,从来不是只看价格。比如住在解放区的王大姐,去年给父亲选墓的时候,放弃了更便宜的远郊陵园,特意选了凤凰山的“柏香里”:“我爸生前是公交司机,开了30年17路,陵园门口就是17路终点站,他要是‘醒过来’,肯定能找到回家的路。”还有住在马村区的李大哥,把母亲葬在“溪水巷”:“我妈生前爱打麻将,总说溪水的声音像麻将牌碰的响,现在她住在溪水边,肯定能跟老邻居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