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六早上,我拎着外婆生前爱吃的枣泥糕,陪妈妈往万福陵园走。刚进大门,妈妈突然停住:“你说这陵园属于哪个街道?上次社区统计已故亲属信息,我填了‘侯寨乡’,人家说现在改街道了。”无独有偶,前几天闺蜜发消息急得直跺脚:“我搜‘邙山墓园’怎么导到黄河边的土路上?是不是和邙山陵园不是一家啊?
其实这两个问题,是郑州人关于陵园最常遇到的“认知小坎”。先说说万福陵园的归属——它在二七区南部,过了南四环往樱桃沟方向走,路边蓝底白字的“万福陵园”路牌很显眼。很多老郑州还习惯说“侯寨乡”,但2018年郑州行政区划调整后,侯寨已经从“乡”改为“街道”,所以现在万福陵园的正式行政归属是二七区侯寨街道。旁边就是樱桃沟景区,春天樱花开时,陵园围墙外的花枝会探进来,外婆生前爱花,每次来我都要捡两朵粉樱花放在她碑前,像她还在院子里浇月季时的样子。
再说说邙山陵园和邙山墓园的“名字误会”。郑州人都知道,邙山一带是传统的“安身地”,黄河边的土厚,老辈人说“埋在这里能听见黄河的浪声”。但很多人混淆了“陵园”和“墓园”——郑州市邙山陵园”是正式名称,是上世纪90年代经市民政局批准的合法经营性陵园,而“邙山墓园”是市民图省事的口语简称,就像我们把“便利店”叫“小超市”一样。不过要小心,有些小墓园会蹭“邙山”的名号,第一次去一定要搜“郑州市邙山陵园”,我去年就踩过坑:跟着“邙山墓园”的定位绕了半小时土路,最后还是给陵园打了电话才找到正门,门口的保安笑着说:“最近天天有人走错,都是名字闹的。”
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就两个小技巧:一是查“最新行政划分”,郑州这几年街道调整快,侯寨、龙湖这些地方都改了名,提前在“郑州政务服务网”查一下准没错;二是认准“正式名称”,正规陵园都有民政局发的《经营性公墓许可证》,上面的名字和地址是最权威的。比如万福陵园的许可证上写着“二七区侯寨街道樱桃沟景区旁”,邙山陵园的证上是“惠济区邙山街道黄河游览区西侧”。
那天从万福陵园出来,妈妈拿着填好的社区表格说:“这次终于对了,外婆要是知道我们连她‘住’的地方都搞清楚了,肯定高兴。”闺蜜后来也说,用正式名称导航到邙山陵园后,她在门口买了杯爸爸生前爱喝的胡辣汤,坐在碑前说:“爸,我没走错路,你看这汤还热着呢。”
说到底,这些关于陵园的“小问题”,从来都不是小事。把街道归属搞清楚,是为了不辜负社区的提醒;把名字叫准确,是为了第一次祭扫时不慌慌张张。就像妈妈说的:“外婆走了这么多年,我们连她‘家’的地址都记不准,多对不起她啊。”其实我们在意的,从来不是“街道”或“名字”本身,而是透过这些细节,把对逝者的心意落得更实——路走对了,话说明白了,才能更安心地坐在碑前,跟他们多聊两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