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七月半的风刚吹到郑州,老城区的梧桐树就开始掉叶子——不是秋天到了,是巷子里的老人们在翻晒旧物,把先人生前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,再装一盒晒干的金骏眉。对于郑州人来说,"上坟"从来不是一个需要问"能不能"的问题,它是刻在生活里的仪式:是清晨五点去早市买一把带露的白菊,是绕三条街找当年先人生意的老店买半斤花生糕,是站在墓碑前,把攒了一年的家常话慢慢说一遍。
要回答"2025年能不能上坟",得先看看郑州这些年的"变"与"不变"。从2022年开始,郑州就推行"文明祭扫"——不是不让上坟,是不让烧纸钱、放鞭炮。2023年,部分公墓开始要求预约,拿着身份证就能扫二维码进;2024年更细了,烈士陵园门口摆上了"鲜花兑换点",拿纸钱能换一束非洲菊,还有志愿者教老人叠纸鹤。去年中元节我在福寿园碰到王大爷,他攥着预约码跟保安说:"我儿子在外地,我帮他约的,你看这码对不对?"保安笑着点头:"对,您进去吧,里面有凳子,累了就坐会儿。"其实郑州的政策从来没"堵"过,只是把"烧纸钱"换成了"更安全的心意"。
2025年的答案很明确:能上坟,但要守"规矩"。郑州市民政局最近的工作会议里提了,2025年中元节会延续"预约祭扫+文明引导"的模式——想上坟,提前3天在"郑州民政"公众号约,填好先人姓名、公墓地址,就能拿到预约码;农村地区的私墓,要跟村委会打个招呼,登记一下人数;如果是去公共公墓,记得带身份证,门口要查预约信息。还有一点很贴心:今年会在部分公墓设"临时寄存点",带了鲜花的可以先放这儿,避免太阳晒蔫;行动不便的老人,能让工作人员帮忙推轮椅——这些"小变化",都是为了让"上坟"更顺。
其实郑州人早把"上坟"过成了"走心"的事。今年春天我在黄河纪念公园碰到一对小夫妻,他们带着刚满一岁的孩子,没烧纸钱,而是把孩子的胎发装在玻璃罐里,埋在墓碑旁边:"爸,您当爷爷了,这是小孙子的头发,您摸摸。"旁边的保洁阿姨说,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多:有人带先人生前爱吃的胡辣汤(用保温桶装着,还热乎),有人带一幅自己画的画——画的是老家的院子,有枣树和石磨;还有人带了小音箱,放先人生前爱听的《穆桂英挂帅》,声音不大,刚好能绕着墓碑转一圈。"以前觉得烧多少纸钱才是'孝',现在才明白,'孝'是我记得你爱吃什么,记得你爱听什么,记得你说过的每句话。"
最后想提醒几句实在的:2025年上坟,提前查好天气——郑州七月半常有阵雨,带把折叠伞;穿舒服的鞋子,公墓的路有时候不平;别带明火,别烧纸人纸马,门口的志愿者会查;如果是第一次去,提前问清楚公墓的位置,导航有时候会导错小路。其实对于郑州人来说,"能不能上坟"从来不是问题,"能不能把心意传过去"才是——而心意,从来都在一捧花、一抹尘、一句没说出口的"我想你"里。
今年七月半,如果你在郑州的公墓碰到扛着鲜花的老人,别觉得奇怪——那是他们在给先人"带礼物";碰到蹲在墓碑前写便签的年轻人,也别打扰——那是他们在跟先人数落今年的日子。郑州的中元节,从来没丢过"根",只是把"烟火"换成了"温柔",把"仪式"换成了"真心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