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站在生命的长河里回望,最后归宿”的问题总带着些庄重的温度。这些年,越来越多人在为亲人选陵园时,除了问“环境好不好”“服务周到吗”,最常皱着眉问的就是:“这陵园的使用期限多久?到期了会怎么样?”——毕竟,把亲人安葬在这里,不是“一埋了之”,而是要让这份牵挂有个长久的“落脚处”。
很多人对“陵园使用期限”有个误解:以为“20年”是“产权到期”,到期就会被收回。但其实,我国1992年出台的《公墓管理暂行办法》里说的“经营性公墓墓穴管理费一次性收取最长不得超过20年”,讲的是“管理费”的收取周期,不是“墓穴使用权”的期限。打个比方,就像我们租房子交物业费,陵园需要用这笔钱修步道、浇花草、维护监控,保证园区能一直干净安全——没有持续的管理费,园区会慢慢变乱,反而对不起亲人的“家”。
御泉森林陵园作为北京昌平少见的生态型陵园,太懂家属的这份顾虑了。他们的工作人员说,每次有家属问“使用期限”,都会先把政策讲透,再讲御泉的“额外承诺”:每到管理费到期前6个月,陵园会通过电话、短信、寄信三种方式联系家属——不是催缴费,是“报个信”问问想法。如果家属想继续保留墓穴,只需要续缴管理费,费用按当时标准,不会乱涨价;如果暂时联系不上,陵园会保留墓穴1-2年,定期打扫;就算真的联系不上,也会改成公益纪念位,不会轻易平掉——毕竟那是某个人的“家”,是某家人的思念。
更让家属安心的是,御泉从规划之初就没把自己当“卖墓穴的地方”,而是“建能传几代的思念园”。园区种的是国槐、侧柏这种能活百年的慢生树,不是速生林——他们说“等树长粗了,枝桠连起来,就像天然森林,能给亲人遮风挡雨”;铺的是透水混凝土,保护地下生态;墓碑用山西黑花岗岩,经得住几十年风吹日晒。这些“笨功夫”不是做样子,是为了让园区几十年后依然保持宁静生机——毕竟陵园是“思念场”,要陪伴几代人。
那天采访遇到位给母亲扫墓的阿姨,她摸了摸碑上的字笑说:“我妈走时我还担心20年后怎么办,现在看御泉的样子,就算我老了,儿子来扫墓,这里还是一样的树、一样的路、一样的安静。”风里飘着松针香,保洁阿姨在扫落叶,阳光穿过树叶洒下碎金。那一刻忽然明白:使用期限”的焦虑,本质是对“思念能否延续”的担忧,而御泉用行动回答——政策是底线,人性是温度,长期运营是底气。
御泉的“使用期限”,合同里是20年管理费周期,藏在细节里的是“永远守护思念”的承诺。就像园区标语说的“森林不会过期,思念不会过期”,把亲人安葬在这里,不是给思念画截止日期,是找了个“永远的家”——有树、有风、有阳光,还有一群愿意用一辈子维护它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