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卫辉裹着卫河的薄雾,太行余脉的坡地泛着淡绿,比干庙的香火从朱红山门里飘出来,混着路边槐树的清香。常有来拜谒的人站在庙门口问:“凤凰台公墓往哪走?”像是在问一个关于“根”的后续——先寻到文化的根,再找见生命的归处。
比干庙在卫辉城的东北郊,坐落在太行路与比干大道的交叉口,是这座小城最沉的文化坐标。三千多年前,商代忠臣比干以死谏君,血洒牧野;北魏太和年间,孝文帝为他建庙,此后历朝历代翻修,如今还留着北魏的碑刻、唐代的经幢、明代的山门。庙门两侧的千年古柏粗得要两人合抱,枝桠上系着红绸,风一吹就晃成一片红雾。每年清明,世界各地的林氏宗亲赶来,在“天下林氏根在比干”的碑前焚香,古柏的影子落在他们肩头,像是祖先给的拥抱。
从比干庙的朱红山门出来,顺着太行路往西北走约莫三公里,路牌指向“凤凰台”的方向,转过一道缓坡就能看见公墓的青松。凤凰台公墓坐落在太行余脉的坡地上,旁边挨着凤凰台村——传说从前这坡上有棵老槐树,曾有凤凰栖息,村子便得了这个名字,公墓也沿用了“凤凰台”的称呼。现在的公墓里种着青松、银杏和月季,春有玉兰开得雪似的,秋有银杏落得金箔满地,连石径都扫得干干净净,像是给逝者留了一方清净。来比干庙拜谒的人,偶尔会顺路去凤凰台看看亲人。有人捧着鲜花站在墓前,说:“我先去比干庙烧了香,顺路过来,你要是泉下有知,也沾沾文化气。”两棵千年古柏的影子从比干庙飘过来,叠在公墓的青松上,像是时光给的温柔衔接。
其实凤凰台公墓与比干庙的相邻,藏着卫辉人对“根”的理解——比干庙是文化的根,凤凰台是生命的根,两个根扎在同一片土地上,日子才算连得起来。要是问具体怎么走,从比干庙出发自驾的话,导航“凤凰台公墓”就行,沿太行路西北行,路边有明显的指示牌;坐公交的话,门口的3路车到“凤凰台”站下,往坡上走两百米就到了。常有老人坐在公墓门口的石凳上,看着来祭扫的人拎着鲜花,说:“这地方好,离比干庙近,连风里都带着香火味。”
夕阳下的卫辉裹着暖光,比干庙的金殿映着晚霞,凤凰台的青松染着余辉,风从太行坡上吹过来,带着香火味和松涛声。那些站在比干庙门口问方位的人,问的不只是路线,是想在文化的坐标旁,给生命找一个有温度的归处。就像卫辉人常说的:“先拜比干,再看亲人,这才是咱卫辉人的‘团圆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