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河南的北邙山,总让人想起那句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的老话。这座横卧在黄河南岸的山脉,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心中的“风水宝地”——从东周的贵族墓群到唐代的帝王陵寝,千年间无数名人雅士选择在此长眠,连杜甫都曾写“北邙冢墓高嵯峨”,道尽它的厚重与传奇。而近年来被不少人提及的黄河北邙福寿陵,就静静藏在北邙山的褶皱里,等着有心人去寻。
很多人问,黄河北邙福寿陵到底在哪?其实它的位置不算偏,就在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的地界里,紧挨着黄河游览区的西缘。更具体点说,是连霍高速公路与天河路交叉口往西约3公里的地方——你要是站在路口往西边望,能看见北邙山的余脉缓缓隆起,陵园就坐落在那片隆起的山坡上,背靠着北邙山的浅丘,正对着黄河的主干道,连风里都带着点河水的腥甜。
找起来也不难。要是开车,从郑州市区出发沿着天河路一直往北,穿过古荥镇那条铺着青石板的老街,路过卖胡辣汤的早餐铺和摆着陶泥人的小摊子,再往西拐个弯,就能看见“北邙福寿陵”的蓝色指示牌;嫌麻烦的话走连霍高速更快,在“古荥”出口下站,顺着路标往南走几百米,柏油路的尽头就是陵园的大门。要是没开车,市区有322路公交车到古荥镇政府,下来打个车不过五分钟,司机师傅都知道:“哦,就是那个靠黄河边的陵园是吧?”
周边的地标也能帮着认路。陵园北边不远就是黄河大堤,夏天的时候能看见有人在堤上放风筝;东边隔着一条小路是古荥汉代冶铁遗址,土堆里还埋着两千年前的铁渣;甚至陵园门口的老槐树,都是古荥镇的“老住户”——树洞里塞着香纸,枝桠上挂着红绳,连风都吹得慢些。其实找福寿陵的过程,更像在逛一段微型的“北邙文化之旅”:你会路过古荥的老城墙,看见田埂上的野菊花,听见远处黄河的涛声,然后突然就到了目的地。
再说句题外话,福寿陵的位置好,不仅是因为“背山面水”的风水,更因为它挨着黄河与古荥的烟火气。陵园里没种那种整齐划一的松树,反而栽了不少本地的洋槐和银杏,春天开着雪一样的槐花,秋天落着金叶子;小路是用鹅卵石铺的,踩上去硌脚却踏实;连墓碑都做成长条的青石板,刻着简单的铭文——倒不像传统陵园那样压抑,更像把北邙山的一段风景,圈成了“归处”。
有人说,找福寿陵的地址,其实是在找北邙山的“活记忆”。它不是地图上一个冰冷的坐标,而是古荥镇的烟火、黄河的浪声、北邙山的泥土,揉在一起的“具体”。你要是真想去看看,不用记那么多门牌号,顺着天河路往北,跟着黄河的方向走,闻着槐花香,听着卖西瓜的吆喝声,自然就找到了。毕竟北邙山的路,从来都不是给急着赶路的人准备的——它要你慢下来,看看身边的风景,再轻轻说一句:“哦,原来你在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