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舆这地方,像淮河边上晒了千年的芝麻饼,每道纹路里都藏着烟火气。县城里的西大街还留着老供销社的招牌,城外的麦田一到麦收季就飘着麦香,连风刮过都带着股子“家”的味道——对平舆人来说,选墓地从来不是件“严肃的事”,是件“要贴心得像给亲人铺床”的事,得离老家近,得有熟悉的风,得让逢年过节的香烧到该去的地方。
其实在平舆,墓地的位置从来没离开过“烟火气”。城西的洪河边上最热门,比如玉皇庙乡的河堤坡地,离县城就十来公里,骑电动车半小时能到。洪河的水慢悠悠流着,岸边长着歪脖子柳树,不少老人都愿意选这,说“听了一辈子河水响,死了也得接着听”。我老家隔壁的王奶奶去年走的,就葬在洪河边上,她儿子说,下葬那天,风把烧的纸灰吹得飘在河面上,像王奶奶生前晒的芝麻叶,“看着就安心”。城南的射桥方向也有不少,比如郭楼镇的田埂边上,靠近古射桥遗址,有些墓地是家族传了几辈的,比如我同学家的老坟,就在一棵老槐树下,树洞里塞着历年的香灰,每年清明,他们一家人就在树底下摆上包子和酒,说“奶奶就爱坐这儿听我们说话”。城东北的东和店镇,挨着安徽边界,那边的公益性公墓多,比如东和店村的公墓,就在省道边上,交通方便,不少安徽的平舆籍老人也愿意选这,说“跨一步就到老家了”。

说到价格,平舆的墓地跟本地人的性格一样,实在。村里的公益性公墓是给“自家人”留的,价格大多在五千到一万五之间。比如我堂叔家去年在玉皇庙乡买的公墓,八千块钱,墓碑是浅灰色花岗岩,刻了名字和“慈父大人”四个字,旁边种了两棵柏树,管理的大爷每天早上会去扫叶子,说“这树得浇浇水,不然对不起人家托我照看”。经营性墓地就贵点,比如县城边上的福安园,离县城五公里,有绿化有停车场,价格从两万八到六万不等。向阳的位置要贵五千,墓碑选汉白玉的再加一万,但平舆人很少买贵的,大多选两万到四万的,说“没必要搞那些花架子,能放得下念想就行”。价格差异其实就三个原因:离县城越近越贵,向阳比背阴贵,有配套比没配套贵——就跟买房子一样,实用最重要。
选墓地的时候,我劝你多“磨磨嘴皮子”。先问清楚手续,有没有殡葬服务许可证,别买私人的地,我之前听说有个叔叔贪便宜买了城南私人的地,结果今年修公路要拆,卖家跑了,最后只能迁坟,损失了几万块,“哭都没地方哭”。再看交通,别选太偏的,我邻居阿姨之前选了城南三十公里的墓地,觉得便宜,结果清明扫墓堵了俩钟头,后来她跟我说:“早知道多花点钱选近的,折腾自己不说,还委屈了老人。”还有环境,别选光秃秃的地方,最好有树有草,不然夏天晒得慌,冬天风刮得冷。最后多跟老人商量,比如我爷爷就说:“得选朝南的,太阳晒得到,才暖和。”老一辈的讲究不是迷信,是他们活了一辈子的“踏实”。
说到底,平舆人选墓地,选的不是一块地,是“不管走多远,都能找到你的地方”。就像我爷爷常说的:“人这一辈子,从地里来,回地里去,能埋在熟悉的地方,能让后人想你的时候,抬脚就能到,就是最好的福分。”所以不用纠结贵不贵,位置好不好,只要合心意,只要能让心里的牵挂有个落脚处,就是对亲人最好的交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