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老郑州人心里都有个“邙山情结”——小时候跟着长辈去黄河边玩,路过邙山脚下,老人总会指着远处的土坡说:“那地方好,背山面水,连古人都愿意埋在这儿。”后来慢慢懂了,所谓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,不是句空话,是一辈辈人用脚踩出来的“放心地”。
邙山的“好”,先赢在“天生的骨架”。它不是那种高耸入云的大山,是黄土高原伸到黄河边的“慢坡”——背靠着连绵的土丘,前面正对着黄河转弯的“回水湾”。你站在公墓的高处往下看,黄河水像条柔软的丝带,慢悠悠绕着墓区流过去,没有急浪,没有漩涡,连风都跟着变柔了:风从土丘后面吹过来,经过慢坡的缓冲,到墓区里就成了轻轻的风,不会直戳戳灌进衣领。再摸脚下的土,邙山的黄土层厚得很,攥一把紧实却不黏腻,下雨不积水,晴天快干燥,老辈人说这是“能存住气”的土——连逝者躺在里面,都像靠在熟悉的老炕上。
但光有天生的“底子”不够,还得看“怎么用”。邙山公墓的规划没犯“一刀切”的错——没把土坡全推平,没把老松树全砍掉,反而顺着山的走势修步道,让每排墓都“嵌”在土坡里。我去年陪朋友选墓时,园区师傅指着一条曲径说:“你看这路,不是直的,是绕着土丘转的——老辈人说‘直路冲宅’,公墓也一样,曲径能‘收气’,家属来扫墓的时候,脚步也跟着慢下来,不会慌慌张张的。”还有墓区的朝向,大多是坐北朝南或偏东一点——朝南能晒到冬天的太阳,墓区不会凉;偏东能接住早上的风,不会太干燥。连园区里的休息亭都“挑地方”,建在土坡转弯处,既能挡点风,又能看见黄河,师傅说:“这不是随便建的,是‘借势’,让生者和逝者都‘舒服’。”
更关键的是,这儿有“活人气”。邙山脚下从来不是荒凉的地方——旁边是黄河游览区,每天有游客的笑声飘过来;不远处有汉墓群,两千年前的古人就选了这块地。清明的时候去公墓,能看见有人摆着鲜花,有人蹲在墓前擦碑,有人坐在亭子里跟逝者“聊天”。园区的保洁阿姨说:“这地方不冷清,每天都有人来,连草都长得旺些。”其实老辈人说的“风水”,到最后拼的就是“人气”——不是什么“保佑子孙”的玄乎话,是逝者能“住”在一个有温度的地方,生者来的时候,能感觉到“他没走太远”。

上个月再去邙山,朋友指着刚立的墓碑说:“你看,这儿能看见黄河,能听见风,连松叶的味道都跟小时候一样。”我突然明白,为什么郑州人愿意选邙山——所谓“好风水”,不过是“自然刚好在这儿,人刚好懂怎么珍惜”。它不是刻在书上的“理论”,是踩在土里的“踏实”,是风里的松香,是河水流过的声音,是生者站在墓前,能轻轻说一句:“我找着地方了,你放心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