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登封人说起家乡,总绕不开嵩山——这座“天地之中”的岳山,藏着少林寺的禅、中岳庙的灵,连风里都飘着柏叶的香。对于“身后归处”,咱老辈人讲究“依山而居,伴树而眠”,觉得挨着山的地方稳当,看着树的地方有生气。这两年问得最多的俩公墓,就是嵩山公墓和连天公墓,不少家里有需求的朋友都念叨:这俩到底多少钱?环境咋样?值不值得选?
嵩山公墓就躺在太室山的臂弯里,离中岳庙也就四里地,从市区开导航走少林大道,20分钟准到。上周我陪楼下张叔去看墓,一进园区,迎面就是两排笔直的侧柏,树影里漏下点阳光,踩在脚下软乎乎的。张叔摸了摸一块青石碑,问接待的小姑娘:“这碑咋卖?”姑娘笑着说:“叔,您看的这款是‘嵩岳呈祥’,位置能看见太室山主峰,价格大概8万到12万。要是想选便宜点的,后边那排靠林子里的是树葬,5万到7万,碑小点儿,但边上种着松树,以后能长成大树罩着。”张叔蹲下来,摸了摸碑座的云纹——那是嵩山特有的纹路,“咱登封的石头,就是实诚。”他抬头望着远处的太室山,风把他的白发吹起来,像在跟山说话。

连天公墓离市区更近,就在少林大道西头,过了登封一中再走五百米就是。我表姐上礼拜去看了,说园区像个小公园——路两边种着银杏和玉兰,春天开白花儿,秋天结黄果,不少家属在树底下摆着水果,说是“给亲人留的零嘴儿”。她问的价格挺接地气:生态葬比如花坛葬、树葬,3万到5万就能拿下;传统立碑的话,一般位置6万到10万,靠湖边的“景观位”最多10万出头。表姐最动心的是这儿的“智能祭扫”:园区里装了屏幕,能远程点歌、留言,“我妈生前爱唱《茉莉花》,以后我就算在外地,也能给她点一首,就像她还在客厅里哼歌儿似的。”她指着屏幕跟我说,眼睛亮晶晶的,像看见妈妈在笑。
其实选墓不是“买块地”,是给亲人找“家”,得把“里子”“面子”都摸清楚。首先得看“证”——不管是嵩山还是连天,都得有《国有土地使用证》和《殡葬服务许可证》,没有这俩证的,再便宜也不能碰,不然以后想迁都没法儿迁。然后看“服务”:嵩山公墓有“一对一”陪看,连天公墓有“全年无休”的祭扫服务,还有免费的看墓班车,坐1路公交就能到连天公墓,对没车的家庭太友好了。最后得“走心”:你站在墓前,有没有觉得“这地儿对”?有的朋友说,一进嵩山公墓就想起小时候跟爷爷爬嵩山的日子;有的说,在连天公墓的银杏树下,闻见妈妈晒过的被子的味儿——这种“心意相通”,比多少钱都金贵。
说到底,选墓选的不是石头,是“念想”。嵩山公墓的山,是爷爷的烟袋锅子;连天公墓的树,是妈妈的织毛衣声。不管选哪个,只要能让你每次来的时候,觉得“亲人就在这儿”,那就是最好的归处。毕竟对于咱们来说,所谓“安歇”,不过是“我想你时,你刚好在风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