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郑州人提起邙山,总绕不开黄河边吹过来的风里裹着的槐花香,绕不开塬上那片静静立着的碑群——作为郑州人心里“近家的陵园”,邙山一带的两个陵园常被放在一起比:邙山陵园和邙山生态陵园,到底哪个更合心意?
先说说最实在的位置。其实俩陵园都扎根在邙山的褶皱里,但性子完全不同。邙山陵园是“老住户”,在邙山北麓的塬顶上,挨着黄河游览区的老门,从市区开车走江山路,过了黄河大桥再转两公里,就能看见门口那排粗壮大法桐——树龄比很多来选墓的人还大,像两排守着门的老伙计。而邙山生态陵园是“新邻居”,更靠东些,坐落在邙山生态公园的边上,门口是条开满月季的步道,进园第一步就能闻到青草混着花香的味道,像走进了城市里藏着的小森林。
再说最核心的环境——这是选墓时眼睛最先“认”的地方。邙山陵园的老园区像本翻了多年的书,页边泛着暖黄的光。一进园是两排百年侧柏,树干粗得要两个人合抱,枝叶织成绿网,把阳光筛成碎金。碑区的布局是传统的“顺塬势走”,青石板路弯弯曲曲,两边立着家族碑、单碑,碑面刻着楷书或行书,有的碑座上雕着梅兰竹菊,有的刻着简单的“福”字。最受欢迎的是老槐树附近的区域——那棵树是明朝的,树洞里塞着小朋友的祈福卡,树皮上刻着岁月的裂纹,很多老人选墓会指着树说:“就这儿吧,像老家村口的老槐,有根的感觉。”去年我陪邻居阿姨选墓,她摸着老槐树的树干,眼泪掉在树洞里:“我小时候在老家槐树下跳皮筋,现在能守着它,也算‘回娘家’了。”

邙山生态陵园则是另一种“轻量级”的温柔。它不讲究“对称”“规整”,反而像把公园搬进来——进门是一片开阔的草坪,浅灰色的卧碑错落着,碑面是磨砂的,刻着极简的字体,旁边种着银杏或樱花。再往里走有个小池塘,塘边的垂柳垂到水面,夏天有青蛙叫,塘里的红鲤鱼游得慢悠悠。生态葬区是最特别的:树葬是把骨灰埋在树下,碑是一块小小的铜牌,刻着名字和一句短诗;草坪葬是把骨灰撒在草坪下,上面种着二月兰,春天开的时候像一片紫雾。上次碰到个90后姑娘,给妈妈选了树葬,她蹲在小树苗边浇水:“我妈生前爱养多肉,现在她变成一棵树,我每年来浇水,就像还在和她一起养花。”

服务上的差别,像喝胡辣汤还是喝豆腐脑——各有各的热乎劲。邙山陵园的客服张姐做了十五年,园区里每块碑的位置她都能背出来。上次陪亲戚办手续,她一边翻资料一边提醒:“下次带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,还有你爸的退休证,能走惠民补贴。”逢年过节,她会帮外地家属摆祭品:上海的姑娘每年清明不能回,张姐会帮她放一束白菊,拍个视频发过去,姑娘说:“张姐比我还懂我妈喜欢什么。”
邙山生态陵园的服务则贴着“年轻人的习惯”走。他们有VR看墓系统,坐在家里就能转着圈看墓区,连旁边的树是什么品种都标得清清楚楚。还有“纪念树计划”——选生态葬的家属,每年能来种一棵小树苗,树种自己选,树牌刻着“纪念×××”。有个小伙子给爸爸选了松树,他说:“我爸生前爱爬山,现在他变成松树,站在邙山上,能看着黄河,像他以前爬山时那样。”

其实哪有什么“绝对的好”?选陵园从来不是选“最豪华”“最有名”,而是选“让思念能舒服落脚”的地方。如果您想念的人爱热闹、念旧,总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