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顶村的清晨总飘着槐花香,村口老槐树下的早餐摊,王婶的油条刚炸好,金黄的油星子在锅里跳。穿白T恤的小伙子端着胡辣汤坐下,吸溜一口问:“婶,咱村离那生态陵园有多远?我妈让我提前问问。”王婶用围裙擦了擦手,指了指北边邙山的方向:“不远,顺着公路往北开,抽根烟的功夫就到——你要是不急,吃完我带你去村口看指示牌。
王顶村在荥阳市广武镇西南角,离市区大概12公里,是个“守着邙山、挨着索河”的小村子。要说去生态陵园的路,老村民闭着眼都能数出三条:最顺的是走荥广公路——从村头的公交站出发,沿公路往北3.5公里,过了鸿沟村那座掉了漆的老戏台,就能看到“生态陵园”的蓝底白字指示牌;想走点野路的话,从村西头的玉米地穿过去,顺着索河支流的河堤走,虽然绕个百八十米,但能看到芦苇荡里的水鸟;爱散步的人喜欢走邙山步道,沿着山根的柏油路往上爬,大概2公里就能摸到陵园的铁栅栏门。其实现在年轻人都不用记路,打开导航搜“荥阳生态陵园”,直接能导到门口——从王顶村开车也就10分钟,骑电动车慢点儿,20分钟也能晃到。陵园的位置倒有点“老理儿”:背靠邙山余脉的缓坡,前面对着索河的一条支流,旁边还有处汉代的古墓群遗址——以前村里挖地基时挖出过陶俑碎片,老人们总说,这地方“背山面水”,是块能“安心”的地儿。
至于大家最关心的价格,村里帮人问过的婶子们都攒了不少“情报”。上个月刚帮娘家侄子问过的李婶说,陵园的墓型分三种:最便宜的是生态葬,树葬8000到15000块,选松树贵点,柏树便宜些;花坛葬更省,5000块起,把骨灰埋在花池里,上面种月季或菊花,陵园还管三年的花卉养护。要是想要传统的立碑墓,价格就分层了:普通的青石碑在陵园南边,大概2万左右;汉白玉碑在北边的坡上,能看到河景,得4万到6万;最贵的是家族墓,在陵园西北角的山根下,要8万往上。李婶还补了句:“最近陵园在推生态葬,送免费刻字和三年养护,我邻居家女儿帮外地的姥姥买了个树葬,选的是棵银杏树,说等以后孙子来祭拜,能看到树长高。”

其实王顶村的人对这个陵园早没了“忌讳”。刚建那两年,还有老人念叨“离村近不吉利”,可这几年看下来,陵园倒像个“小公园”——门口种着桃树和梨树,春天满树花;里面有草坪、凉亭,步行道绕着园子转一圈;逢年过节,城里人来祭拜,还会到村口的早餐摊买碗胡辣汤。负责陵园接待的李姐是王顶村的媳妇,她说常有客户问:“你们村离这么近,会不会觉得吵?”她总笑着说:“哪有什么吵?园子里比村里还静,就听见鸟叫和风刮树叶的声儿——上回我妈来陵园找我,还坐在凉亭里跟人聊了半小时家常。”

傍晚的王顶村,炊烟裹着饭香飘起来。老人们坐在槐树下唠嗑,张叔摸出旱烟袋,抽了一口说:“昨天我带孙子去陵园看他爷爷,园子里的菊花都开了,黄的白的,怪好看的。”王婶翻了翻手里的毛线活:“我侄女婿上周买了个树葬,选的是棵国槐,说跟咱村口的老槐树沾着亲。”风把槐花香吹过来,吹过每个人的衣角。王顶村的日子,就像这慢下来的傍晚——想问的事儿,慢慢打听;要走的路,慢慢走;就连关于“身后事”的话题,也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