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姨妈去给外公扫墓,她蹲在墓碑前,指尖轻轻摩挲着右下角的“使用期限至2024年12月”,突然抬头问我:“要是到期了,这钱该谁出啊?”风卷着桂花香吹过来,她的白发飘起来,眼里全是迷茫——这其实是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“身后难题”,却很少有人提前想过。
很多人对墓地有个误解:以为花几万块买了墓穴,永久拥有”。其实不是。根据1992年《公墓管理暂行办法》,经营性公墓的墓穴管理费一次性收最长不超过20年,到期后需要续费才能继续使用。换句话说,我们买的不是“墓地所有权”,而是“20年的土地使用权+墓穴管护权”。就像租房子,租期到了要续租,不然就不能再住了。
那到期后,续费的担子该落在谁肩上?从法律和伦理层面看,第一责任人其实是逝者的近亲属。毕竟,墓地是家属为纪念亲人而置的“情感载体”,延续使用权本质上是延续这份牵挂。我认识的张阿姨,每年清明都要给父母的墓地擦得锃亮,去年到期续费的时候,她没和儿女商量就交了钱:“我爸妈走的时候我没在身边,现在能给他们续个‘家’,也算弥补点遗憾。”但不是所有家庭都这么顺利——有次去公墓采访,管理员说遇到过兄弟俩因为续费分摊吵架,哥哥说“我平时给父母买东西多”,弟弟说“我陪父母看病花了不少”,最后谁都不肯掏,墓地就这么“搁置”了半年,直到管理员多次催促才解决。还有更现实的情况:有些家庭经济困难,几千块的续费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负担,比如郊区的李大爷,老伴的墓地到期要交6000块,他拿着存折算了又算,最后还是找社区申请了公益基金补贴。
除了家属,还有些“无人认领”的情况该怎么办?比如逝者没有近亲属,或者家属失联了。这时候公墓管理方的做法就很关键。上海的一家公墓告诉我,他们会先在官网和公墓门口公示3个月,如果没人联系,就会把骨灰移到公益骨灰堂保存,费用从公墓的“公益基金”里出——这个基金来自公墓的部分收益,专门用来帮困难家庭或无人认领的墓地续费。但这样的做法还不普及,很多地方没有明确的政策,导致有些“无主墓地”被随意处理,让人心酸。

墓地续费从来不是“冷冰冰的规则”,而是“有温度的情感题”。它考验的是我们对亲人的牵挂,也考验社会对“身后事”的关怀。就像姨妈最后说的:“要是能有个明白的说法,要是能有人帮着想想办法,咱们做子女的,也不会这么慌。”希望未来能有更完善的政策,比如提前提醒家属续费、设立统一的公益基金、明确“无主墓地”的处理流程,让每一份对亲人的思念都有处安放,让墓碑上的“期限”,不再成为家属心里的“隐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