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我攥着母亲交代的黄纸和白菊,站在周口西陵公墓的铁门前——上周刚下过雨,门柱上的铜锁还沾着潮气,旁边的公告牌被风掀起一角,露出“开门时间”几个字。昨天光顾着收拾东西,忘了提前查时间,只想着赶早来占个阴凉位置,结果被冰凉的铁门拦在外面。
“姑娘,别急,夏天8点才开门呢。”身后扛着扫帚的保洁阿姨凑过来,裤脚沾着草屑,“冬天要晚半小时,8点半开;春秋最舒服,8点准时,太阳刚爬过东边的柳树梢,照在墓道上不冷不热。”我摸着发烫的额头,想起去年冬天来的场景:风刮得脸疼,看门大叔裹着军大衣,笑着说“天寒地冻,让逝者多睡会儿”,直到8点半铁门才开,母亲的墓碑上还结着薄霜。

常来的人都清楚,西陵公墓的开门时间“跟着节日变”。去年清明前一天,我和父亲凌晨五点就到了,结果门口已经排起长队——公告牌用红笔写着“清明、冬至临时调整至7:00开门”,志愿者举着小喇叭喊:“有序排队,照顾好老人!”那天的风里飘着艾草香,卖野菊花的阿婆举着花束喊:“5块钱一束,刚摘的!”不到七点铁门打开,人群慢慢挪进去,父亲攥着我的手说:“你爷爷生前爱热闹,见这么多人肯定高兴。”太阳升得快,不到八点,墓区里已经飘起烧纸的烟味,连槐花都染成了暖黄色。
除了记准时间,还有些“小技巧”要留意。公墓旁的便民停车场早7点开放,但清明得提前半小时来,不然只能停到两公里外的社区;入口服务台有免费饮用水和急救箱,夏天走墓道容易渴,多拿一瓶没错;墓区不让烧高香、放鞭炮,保安会提醒,不如带束百合或勿忘我,插在墓碑前的瓷瓶里,风吹过时花瓣轻晃,比烟火更清净。

那天我等到八点,铁门吱呀打开,保洁阿姨笑着指方向:“第三排第二个,我刚扫过。”我踩着湿润的青砖往里走,风里飘来槐花香,母亲的墓碑前摆着邻居张阿姨送的康乃馨——她昨天来过,留便签说“帮你擦了照片”。我蹲下来,把白菊放好,摸了摸照片上母亲的脸:“妈,我没迟到。”风掀起黄纸角,远处有小孩喊“爷爷”,有老人唱旧戏,阳光穿过槐叶洒在碑上,暖得像母亲的手。
其实开门时间从不是“必答题”,重要的是那束带晨露的花、叠整齐的黄纸,还有藏在心里的话。就像母亲生前说的:“心里有他,什么时候来都不晚。”离开时回头望,公告牌上的字被太阳晒得发亮,保洁阿姨的笑声飘过来:“明天再来,帮你留阴凉位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