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本地论坛,总看到有人问“郑州福寿园的地势是不是很低啊?”作为去过几次的人,我想聊聊真实感受——与其说“低”,倒不如说它是“藏在缓坡里的静地”,连风都带着点踏实的味道。去年清明第一次去,跟着朋友祭扫。车进大门时,我特意看了眼路面:入口是段缓缓的上坡,两边法桐的影子铺在柏油路上,像撒了层碎金。往里走,青石板路顺着地形慢慢起伏,有时候转个弯遇到片草坪,草叶上的露珠还没干,踩上去软乎乎的,但脚下的土很实,没有那种“踩在洼地里”的陷脚感。朋友蹲下来摸树边的土:“你看,是沙壤土,透气得很,去年暴雨我来的时候,这土都是干的,没积水。”其实从地理角度说,郑州福寿园在惠济区,周边本就是缓坡丘陵地带,整体地形西高东低,但园区刚好选在“坡中腰”——比周边路面高个三五米,属于“微抬升”的地块。我跟园区工作人员聊过,他们说当初选址时特意请地质队测过,地下水位在10米以下,根本不会有“返潮”的问题。再看设计细节,才明白为什么不怕积水。路边的排水沟是暗渠,盖着镂空石砖,既藏得隐蔽,雨水又能顺着流走;草坪底下埋了渗水管,下雨时雨水先被草叶吸收一部分,剩下的渗进土里,再通过管道排到市政管网。去年郑州暴雨那几天,我特意找朋友要了视频:园区里的小路干干净净,石凳底下没积水,连松树林里的土都是干的,只有树叶上挂着水珠,像撒了串碎钻。还有次遇到保洁阿姨,她擦着石亭的柱子说:“我在这做五年了,就没见过积水。有时候下大暴雨,我扫完地还能在亭子里歇会,地面干得快得很。”真正安心的是用户的话。有位穿夹克的叔叔每年来祭扫,他说:“我选这里时也怕地势低,结果连续三年雨天来,都没积水。倒是我家小区去年暴雨淹了车库,这里一点事没有。”还有位阿姨摸着松树枝说:“我妈的墓在这儿,夏天凉丝丝的,没有潮湿味,反而有松脂香,比家里的阳台还舒服。”其实大家担心“地势低”,无非是怕积水、潮湿,影响亲人的安息地。但去过才知道,郑州福寿园的“低”是“藏”——藏在缓坡里,藏在树影间,藏在每一处为用户着想的细节里。它不是那种“站在山顶望远方”的张扬,而是“坐在院子里听风”的踏实,像小时候奶奶家的老院子,连泥土都带着熟悉的温度。如果真的好奇,不如自己去走一趟:踩踩青石板路,摸摸松树下的土,问问门口的保安师傅——你会发现,那些关于“地势低”的疑问,早被风里的桂香、树间的鸟鸣,还有脚下扎实的土地,轻轻吹散了。
